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话剧《先生向北》正在上演,它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各地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化大家,奔赴东北、扎根东北、奉献东北的动人往事,先生们聚拢东北,为黑土地增添了厚重的文化气氛。
赵子龙:哪里需要我就到哪里去,一生坚守一件事,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一种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一种奉献精神,以及是我们刻苦钻研学术的一种精神。
(朋友你可曾来过北方,如果你未曾来过,请你一定要来北方看一看,这里有质朴热切的东北人民,这里有米香四溢的天下粮仓,这里有松涛林海山花烂漫,这里有银装素裹雪域豪情)
一部话剧,让北上的大先生与今日的新青年,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也完成了一次北上精神的传承。
从历史走来,无数人踏上这条向北的路,为生存为信仰为梦想,为那片承载了每一代人的光和热的广阔天地。
五更里绣花灯啊,绣在正北啊,上绣着小秦琼,下绣胡敬德,有秦琼,胡敬德……
诙谐有趣,大开大合,句句带梗的东北话,极具魔性和感染力。而幽默的东北人,早就给自己的地方语言,挂上了食物的标签。比如地处内陆的辽宁中部,往北的最广泛东北区域,这里的方言,被自嘲为玉米磨出的大碴子味。而南面临海的辽东半岛一带,当地的方言,就被戏称为有一股海蛎子味。有味道的方言背后,其实是中国近代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闯关东。
原新梅:历史上的闯关东,有两条路线,一条是陆路,一条是海路,陆路相对比较遥远,是经过山海关来入关,海路主要是通过烟台威海,经蓬莱庙岛群岛,在旅顺登陆,一部分人呢就在大连扎根下来了,另一部分人,从大连出发继续向北,经过庄河岫岩丹东,这样的话,胶东这些移民,就把山东方言带到了辽东半岛这些区域,就形成了和东北腹地不一样的胶辽官话区域。
辽宁省图书馆的镇馆之宝《聊斋志异》的半部手稿,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刘冰:咸丰年间,蒲松龄的后人蒲介人,把这个《聊斋志异》手稿,从他的家祠,把这个书拿出来,举家迁徙到东北,把这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带到了东北,伪满时期日本人和汉奸都在觊觎这部书,都要强购这部书,都被这个蒲文珊严辞拒绝了,(新中国成立)后,蒲文珊感觉到这部《聊斋志异》手稿,由国家保存更加安全,那么就毅然决然地把这部书捐赠给了国家。
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就这样闯过了山海关,留在了东北,而蒲家后人,也同那两千多万从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地启程的人们一起,带着故土的乡音,带着文化的记忆,带着敢闯敢干的拼搏精神,融入了东北这片广阔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