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剧:李龙云
导演:林兆华
演员表:
老田——杨立新
何老太太——宋丹丹
何老大——张万昆
何老二——马星耀
何老三——濮存昕
何老二媳妇——李珍
赵家宝——李光复
赵传玺——李士龙
肉轱辘——王刚
石毛子——孙星
贾明——严燕生
大姐——王领
张萌——卢芳
第一场
广播:项目中有十六项市政基础设施关系到与百姓息息相关的交通、供热、天然气等项目的建设,热力及污水管线已完成两公里,年底将完成桥梁项目结构以及涵洞,平安大街地下管线施工,已完成三十二公里,菜市口南大街工程,完成工程量的百分之三十六点三,南闹事口打通工程,完成工作量的百分之六十七,水汽治理和城市垃圾处理工程,已全面开工进展顺利,三十七项大型工建和社会事业,及公共设施项目已有四项竣工,年内还有五项完成。
老田:这儿叫晓市大街,这趟街,早年间顺治康熙那阵儿,就街北这半扇儿叫半壁街,街南边,除了河沟子就是水洼子,盯到现在好些地名,像什么水道子、三里河、桥弯儿,还都是那时候留下来的,金鱼池过去也是一片水泡子,南城晓市大街这一片儿,年头多一点儿的,一个是药王庙,打这儿往东半站地,现在让十一中占着,另一个是鲁班馆,那里边过去啊,都是做硬木家具的,龙顺成,盯到现在买卖还开着哪,迁到永定门外去了,专做榆木擦漆的桌椅,东西地道,万年牢啊,有一年前门外一家饭馆,两拨儿吃饭的喝高了打起来了,好嘛,桌椅板凳全成了手使的家伙儿,等打完架掌柜的一查,别的木器家具全都散了架,唯独龙顺成的,连个漆皮儿都没磕下来……
肉轱辘:田政府。
老田:叫我呢,我过去当过警察,留下个口头语儿,咱们头顶国徽代表政府。
肉轱辘:哎,这帮人干吗的呀,日本人吧,晌午可别管他们饭啊。
老田:要说困难……
肉轱辘:呦,房管局的,老田老田。我跟你们说啊,要说困难啊就数这一片儿了,这地震搭起一层偏厦子,这下乡的一返城啊,是一家变两家,挤得跟鸽子笼似的,就这几个破楼啊,那是薄皮大馅儿,撑得一起褶儿都没有了。
老田:肉轱辘,人家是政协文史办的。
肉轱辘:文史办,历史?呦,那可净是明白人,你们跟房管局的在一个楼里办公吧?
文史办人员:不不不。
肉轱辘:哪天给房管局带个话儿,跟他们说。
老田:肉轱辘。
肉轱辘:啊。
老田:没那么多话,走走走。
肉轱辘:不住一个楼吗?回见啊,回见回见。
老田:要论年头,那就得说是金台书院了,过去这书院这二门上呢,挂一幅匾,上面四个字是皇上亲手写的,广育群才,后来这木匾,不知道让谁给笼火使了。夜大临时高考,过去这儿的书院一个大砖影壁,那里边是红楼,是个中学,我说各位,这片儿拆迁可是早晚的事了,各位给往上反映反映,到时候该拆的拆,不该拆的千万留住喽,里边看看。
邻居:是说这儿来了几位房管局的人吗?
老田:这儿没房管局的,今儿眼神怎么这么好使啊!
贾明:您是田政府吧,我刚搬到金鱼池来,我那房漏,山墙跟尿碱似的,一片一片的,早就听说您是南城的翰林,连政协来人都请您帮忙。
老田:您这事……
贾明:早就想访访您,我叫贾明。
老田:三角帆编辑部主编,人间文学院院长,群众文化科干事,您这仨……
贾明:仨名儿其实就我一人儿,呦,这小院,这么四致,哎,想必这就是那个何家小院吧!
老田:对,一个老太太,仨儿子,四个闺女,你就瞅这耷拉着脸的老太太,甭别的,您瞅这做派就能猜得出来,这是那种杀伐决断的老太太。何大妈,我听说咱们何家出身名门,光翰林就出了好几拨儿,连皇上都不敢跟咱们瞪眼珠子。
何老太太:你这么说吧,前清那阵儿,何家哪辈都得出几个当官的,都是清官,他太爷老百姓给上过万民伞。
老田:都说您治家有方,家里外头都特别拿得起来,仨儿子都特孝顺。
何老太太:儿子孝不如媳妇孝,这当老家儿的,讲的是这一碗水端平,多咱儿子媳妇拌嘴,我上去先啐儿子一口,啐完儿子我这再问,今儿到底为什么,我不能让街坊四邻说我护犊子。
老田:这是何老大,小四十的人了,到现在没娶上媳妇,从小喜欢书法。
何老大:妈,您挪个地方。
邻居:这字念什么呀?
何老大:仄,写诗填词讲究平仄,何家小院,山墙是越来越歪,有场大雨备不住就得塌喽,仄韵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