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更多内容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五季解说词文本丨第15集:王昌龄 不破楼兰终不还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9-26 | 69 次浏览 | 分享到:


斜阳三月,夜间仍有寒凉之意。亳州城郊的一片树林中,树影摇曳,万籁俱寂。一位身穿白色长衫、手握唐刀的白发老人,警惕地行走在林间的小道上。

 

没有对话的机会,更没有商量的余地,蒙面人已然将这位老人杀害。这位老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竟会葬身于此。在他回首过往的一刻。脑海浮现的是30岁的宦海浮沉。还是40岁的江南生活。或者仅仅是26岁那年的西北之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就是盛唐诗人王昌龄。

 

在大唐璀璨的文学星空中,王昌龄是矛盾的集合体。他的一生,长征万里,两赴边塞,豪情与热血汇成一首首苍凉豪迈的边塞赞歌。同时他笔锋骤转,写信规格情势,无论是深宫后妃还是采莲少女,复杂的心思形态在他起立细腻的笔触下展露无遗。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诗句,充盈着青春朝气和历史感触,更充满了英雄史诗般的梦想。这种梦想是王昌龄对国家的坚定承诺,也是他希望入世报国的毕生追求。对他来说,入世报国就像人生路上的灯塔,指引他努力前行。这条路虽然走得风尘仆仆,但他始终一片冰心在玉壶。那么,王昌龄为何被杀?或许这与他毕生的追求有着一定的关系。

 

公元710年前后,女皇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和儿子李显正为了太子之位斗得热火朝天。

 

不过,这些庙堂之事暂时还和王昌龄没有关系,此时的他还在温饱线上挣扎。他曾这样概括自己弱冠时期的生活,久于贫贱,是以多汁煨苦之事。每次利养不及,则不觉独坐流涕。寥寥数语,透露着人生的艰辛。

 

关于王昌龄的家世及门第,许多现代学者考证认为他可能出自琅琊王氏,但他终其一生和名门世俗之间也没有建立起合法的宗亲关系,更没有给他的仕途带来帮助。王昌龄的这个身世究竟如何,君望在哪里,可能还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是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在他之前,他们家道肯定是非常的贫贱的。他自己曾经在都说过,说是自己是九于品鉴。多少年来,人们试图搞清这位诗人的家事,最终因为史料缺乏,未能有定论。但有一点毋庸置疑,王昌龄的诗作中,他的母亲偶有出现。放歌行一诗中写道,但因树斗路,凤阳母风休。入世后得到的俸禄不多,只要足够赡养我的母亲即可。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昌龄母亲的名字,但我们坚信他一定给了王昌龄莫大的支持和鼓励。以至于后来无论王昌龄去往何处,都携母同行。直到王昌龄惨遭杀害,他的白发老母仍然健在。

 

贫穷的家世,王昌龄不得不一边躬耕,一边读书。要连愈合之东元逸秋九。寥寥数字,刻画出一位老农的形象,这些用来记录自己生活的文字,都变成了一首首诗。艰难困苦的生活没有压垮王昌龄,反而激发了他努力奋斗的志气。家庭贫困,门第衰微,王昌龄从小就明白,读书入仕是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