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国脉—中国国家博物馆100年》解说词文本丨第5集:大美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10-06 | 68 次浏览 | 分享到:

似乎还是那座熟悉的建筑,因此人们的记忆得以保存和延续。似乎一切都没改变,因为建筑自身的价值和历史意义就已经具有了薄雾的性质。

 

其实已经改变,改变也是为了记忆的延续。今天的国家博物馆建筑体以一种再生的方式,继续着自己在国家坐标上的使命和担当。

 

领票后去参观。建筑是活的票,而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生活的容器。它所含有的公众记忆以及它所身处的文化标志,早已让人们为它的多重美学价值而深深震撼。

 

2007317日的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依旧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西门前,一个简短的仪式正在进行。现在开始,不多的人群中充满一种压抑不住的喜悦。国家博物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了。在场的德国人禁不住陷入深深的回忆,围绕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发生了太多的故事。

 

早在2001年之前,对于老的国家博物馆,以折纸新建为目的的规划就已经开始研究,包括新华门、对面鼓楼等地都曾纳入考虑范围。甚至有人根据上世纪70年代另建历史博物馆的计划,提出由县址向南发展,效仿华盛顿建设国家博物馆群。这个观点一经推出,立刻引起巨大争议。无论是民间人士还是专业领域的专家们,都发出了自己不同的声音。这其中,反对将博物馆遗址重建的意见尤其强烈,吴良英和周干峙等著名建筑师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是遗址重建,还是在原址改扩建?论争一旦开始,就持续升温。反对遗址重建的专家和社会人士认为,从地标位置来看,与人民大会堂遥相呼应的理应是一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殿堂,没有其他更具象征意义的建筑体可以取代。从建筑美学角度来讲,博物馆符合左祖右社的传统规划理念,这是与天安门广场的格局相得益彰的建筑,不宜改变。从国人情感来说,这座博物馆建筑承载了太多的公众记忆,几代人在这里接受了最初的历史和文化教育,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和历史观。重大的建筑物,它代表历史的发展的过程,这不宜来做太大的改变,我有个理解。总之这是一个文化建筑博物馆,特别要重视保护传统特色,我相信在外国不会去拆掉了重来的。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