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解说词文本丨第05季第01集:屈原 后皇嘉树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7-07 | 2670 次浏览 | 分享到:
随着变法初见成效,屈原也成为了楚怀王最为信任的大臣。怀王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交给屈原,命他全权负责。可是这世间之事,有甜必有苦,怀王的信任是屈原最坚实的铠甲,可这信任一旦消失,屈原也将无依无靠。

公元前278年的某天,我国南方的一处江滨,一位衣着华丽的老者在水泽边长时间徘徊着。他时而一边走,一边低声吟诵着什么,又时而停下脚步,朝西北方向久久地凝望着。在江水的拍击声中,渺小而孤独。

 

曼余目以流观兮

冀一反之何时

鸟飞反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

 

屈原,这个战国时期最浪漫的男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楚国,却终究还是错付了。“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他一生的写照。这个一生为理想而战的殉道者,最后只留下了他的执念。那是四月天的橘树,从未离弃故土。

 

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第一集:后皇嘉树

 

约公元前340年的正月初七,这天恰巧也是寅年寅月寅日的三寅之日,是得天地之正气的良辰吉时。在如今湖北省秭归县的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正因一个男婴的诞生而洋溢着欢乐的氛围。因为在这一天降生的孩子,将会承载着上天的一切恩赐。先秦时期,公卿世家若是添了男婴,便会在门口挂上玉,这个吉祥之日诞生的婴儿,自然是为家族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与美好的愿景。因此,他的父亲伯庸便给他取名叫平,字原,是希望他能够胸怀“正则”,性情“灵均”。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屈原家原本应该是芈姓,但是后来呢他又是屈氏,因为一个家族一个姓发展壮大了之后,怎么区别你我呢?就是以你的封邑,要么以你曾经担任的官职,这样就作为你的氏。不过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史记》当中对于屈原的这个身世没有做过多的交待,而且在叙述他事迹的时候,你也没有发现他的家族对他的事业有过什么帮助。从这点上来说,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就是屈原的家族极有可能是屈氏当中一个小分支。

 

人们愿将一切美好的事物与伟大的人联系在一起,自然屈原也不例外。尚处孩童时期的他就有着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沉稳。当同龄的孩子们还聚在一起打闹的时候,安静的屈原总是独自坐在一隅,静静地读着父亲的藏书。少年老成似乎最能代表童年的屈原,《诗经》中的优美文字流淌在他的灵魂里。

 

屈原出生时的楚国,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已经是一个繁荣的诸侯国,傲然耸立在中国南部的土地上。只是这个当时经济文化都高度发达的国度,在政治上已经出现了腐朽的味道。而此时的屈原也只是个不懂世事的幼童,对于时局浑然不知。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它(楚国)的这个贵族势力可是相当的强大,在屈原之前,楚国曾经有一场著名的变法,就是吴起变法。吴起变法的一个核心就是怎么样子加强王权,同时削弱贵族的势力。结果吴起被人射死在了楚王的灵堂之上,那个就是贵族的反扑。所以楚国当时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贵族势力相当的强大。我觉得这个恐怕也是屈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到了弱冠之年,屈原早已满腹经纶,对天下大事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大争之世,不争则无立足之地。楚国西临强秦东接富齐北望三晋。当国力强盛时,一切都还好,倘若国力衰退,则必然成为列国蚕食的对象。

 

高贵的血统和不凡的资质,让屈原生来就有一份骄傲。这份骄傲来自他所认定的属于他的一份使命,就是要与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每当置身在家乡幽静的竹林中时,屈原都兴致勃发。在他眼里,这片苍翠欲滴的橘树都是他的朋友,和他一起守护着楚国。为了朋友,屈原想写诗了,但是他觉得端庄的诗经体已经承载不了他的感情,所以就开辟了一种新的文体,于是《橘颂》诞生了。

 

后皇嘉树

橘徕服兮

受命不迁

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

更壹志兮

……

 

橘树有一个天性,就是只适用于生长在南方的土地上。倘若移植到淮北去,叶子虽然相似,但果实的味道却截然不同了。橘树的这一特殊习性,在屈原的心目中显得十分宝贵。人也需要有根,才能在凛冽的风中屹立不倒。屈原如树,只愿在楚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公元前319年,执政十年的楚怀王熊槐已经深刻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秦国的压力以及国内的政治弊端,他迫切需要那些有才能的人来改变这一现状。于是,久负盛名的屈原在怀王的征召下来到了郢都(今湖北荆州),走进了兰台。这一年,他期待已久的人生画卷也将就此展开。看着面前这位身材修长、面容俊美、气宇轩昂的年轻人,楚怀王甚是欣喜。单从举止来看,屈原是自己的理想型。

 

作为楚国年轻一代的政治家,屈原虽然年纪不大,却对当前的国际形势了然于胸,他最大的愿望是楚国能够富强,在胜则称霸,败则灭亡的战国天下,能够牢牢的站稳脚跟,成为真正的霸主。他认为他和楚王一样,对楚国的一切安危荣辱都负有责任。楚国是楚王的楚国,同样也是屈原和所有楚国人的楚国。在严格贵族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楚怀王,性格宽厚,他有着楚国国君一贯的爱国心和责任感。屈原用他的出色才华和对楚国忠诚的理念得到了怀王的青睐,而这时的怀王也像一棵大树,能承载着屈原致君尧舜的信念。就这样,初次见面的君臣二人在共同的理想下成了亲密的朋友。

 

王士祥(郑州大学 教授):实际上关于屈原的东西不是太多,但是有这么几句话非常关键,叫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在我们常人的眼中,屈原很多时候他是个文学家。但是从这几句话来看,他是能有治国能力和外交能力的一个政治家。

 

这次的兰台召见,屈原与楚怀王促膝长谈。对于楚国的内政和外交,屈原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楚国内政积弊已久,改革之事不宜操之过急,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后,才能徐徐图之。所以楚国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盟友,那便是东方的齐国。如今天下大势,秦国兵戈最盛,楚国国土最广,齐国最为富裕。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俨然成了一架战争机器,与之联盟虽然可以短时间获利,但日后定会成为其下亡魂。只有齐楚一心,才能让三晋归附,六国合纵,方可抵御秦国的东出。如此联盟形成后,楚国便可以获得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来对内部进行调整。

 

熊槐自继位当上楚王以来,一直在亲齐和亲秦这两大政策之间徘徊。屈原的一番见解,将左右摇摆的他争取到坚定的联齐合纵抗秦的路线上来。就这样,年轻的屈原被怀王授予外交重任,出使齐国。一方面是迫于合纵抗秦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让屈原积累声望,为改革做准备。

 

公元前318年,合纵抗秦的军事同盟正式成立,众诸侯国公推楚怀王为纵约长。联盟与强秦如同身处天平的两端,互相制衡。屈原这个年轻人,一时间名耀诸国。

 

秦国见此形势,自是不敢东出,只能密谋着分裂六国,实施连横的计划。不久后,屈原和楚国将会面临他们最痛恨的敌人张仪。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五国联军攻打函谷关,此其一,其二还要策动秦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也就是义渠来夹攻这个秦国。这样的东西夹击,我们又是五国联盟,那这样子打起来的话就胜算就很大。但是没想到人家秦国的战斗力,这阵已经远超这几个国家之上。所以最后秦国来了一个并力东向,先打赢这个函谷关的这个战役,然后再挥师西进,残义渠,秦国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当然了,这个胜负关系当中最大的一个决定因素就是五国之间的貌合神离。

 

攻秦的失利让楚怀王看到,只有自身的强大才是根本,对于变法,他已经迫不及待了。公元前317年,在秦国与三晋纠缠时,年仅23岁的屈原被怀王任命为左徒,这个相当于副相的官职,让年轻的屈原走进了楚国的权力中心。在怀王的支持下,屈原着手变法改革事宜。此时的屈原正如那秋天的橘树,准备用自己的果实来回报这片大地。

 

这时的楚国,各级官僚由世袭贵族轮流担任,大批有才华的贤能之士报国无门。几十年前吴起变法失败后,楚国政坛更是死气沉沉。而此时距离楚国灭亡还有约100年,对于当权的贵族们来说,100年很长,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100年又实在太过短暂。如此情况下,变法改革的道路仿佛一辆在泥泞中缓慢前进的牛车,步履维艰。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在这时的屈原看来都不是问题,只要君臣一心,必定无往不利。之后,两人就变法事宜进行了多次密谈,他们深知此事关系重大,一切务必要秘密行事。在怀王的嘱托下,屈原开始起草《宪令》,作为变法的纲领。怀王的信任让屈原充满了希望,这段时间也是屈原一生中最为温暖也最为激动的时刻,日后成了他最难忘的记忆。

 

惜往日之曾信兮

受命诏以昭时

奉先功以照下兮

明法度之嫌疑

国富强而法立兮

属贞臣而日娭

秘密事之载心兮

虽过失犹弗治

 

屈原坚信,只要法律完备,国家就能够富强,自己追寻的美政就会实现。为了新的法律能够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他专门研究了楚国以往的法典,为新法寻找更多的理论依据。他不记得有多少个不眠之夜,只有摇曳的烛光相伴,那身影落寞而坚毅。

 

王士祥(郑州大学 教授):应该说在那个时代,各个国家变法它都有共通性的。第一个他要奖励耕战,奖励耕战就是让老百姓种地有盼头,让打仗的士兵打仗打赢了他立功了他有奖励。第二个重用人才,第三个是反壅蔽。其实在下的人老百姓跟在上位的人,他这个情感沟通不畅,上面的命令下不来,下面要表达那个情感上不去,把这个给打通了。禁朋党,一个国家一旦形成了个人小利益集团,一定会结党营私,损害国家利益。

 

然而,正全身心投入新法草拟,被变法激情所包裹的屈原,还全然不知危险正在悄悄降临。当贵族们得知屈原开始起草变法条例时,他们也终于回想起来了几十年前自己的父辈们被吴起支配的恐惧。虽然当时变法以楚悼王的去世而告终,但权贵阶层却遭受到了空前打击,楚国迎来了短暂的崛起。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到了楚怀王的时代,贵族势力又迎来了一次空前膨胀。由于楚怀王和屈原的保密政策,新法的内容并未被公开,贵族们不知具体事宜,只能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发。

 

几个月后,随着新法的逐一出台,楚国上下举国震惊。各阶层人们的反应与态度大不相同,民众自然是欢喜若狂,奔走相告,而那些已经等不及的权贵阶层觉得该行动了。

 

另一边,楚国的动作也让西方的秦国感到了压力,通过变法强大起来的秦国深知其中的厉害,为了破局,秦国命张仪为使者来到了楚国。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张仪这种人就是战国时期新出现的一种人。这种人我们都普遍的称之为叫“士”,没有什么政治道德可言。他们论才干像喜马拉雅山那样高,论人品跟马里亚纳海沟一样深,就那么凹。所以这种情况之下,张仪就是个典型代表。他曾经在楚国当过官儿,游走于各国,这个一点都不奇怪。这个在当时的“士”当中是很普遍的一个现象,他游走于各国对他来说有一个好处,就是他对各国的内部情况他都有一个了解,他能够做到针对性的制定政策。

 

随着变法初见成效,屈原也成为了楚怀王最为信任的大臣。怀王将越来越多的政务交给屈原,命他全权负责。可是这世间之事,有甜必有苦,怀王的信任是屈原最坚实的铠甲,可这信任一旦消失,屈原也将无依无靠。

 

——完——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