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央视特别节目《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解说词文字稿丨第三季第1集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7-25 | 7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一群热血而又不甘沉默的文化人,希望给战斗者提供一个处所,让他们在受伤时可以躺一会儿,饥饿时能够掘到几把草菇

 

这本用浏阳纸印刷而成的《野草》杂志创刊号,纵17.8厘米,横13厘米,有15篇文章,共64页。封面右下方两株破墙而出的野草,是这本杂志办刊理念的最佳写照。

 

桂林是抗战时期大后方的中心城市之一,上千名文化界知名人士云集于此。然而,消磨斗志的消闲文学、沉闷的新八股文风却在此大行其道,摧残着人们抗战到底的意志。

 

1940年,作家秦似向《救亡日报》总编辑夏衍提创办一个力求活泼专刊杂志的杂志社,得到了下面的支持。同年820日,《野草》发行,发刊词由秦似撰写。他认为,与正在用血去瘀塞侵略者的枪口,用生命去争取民族的自由的一大群青年人相比,《野草》只是花边,但花边也有不同,有的只准备给太太们做裙带,有的却可以替战旗做镶嵌,《野草》无疑是后者。

 

一把火把象征着我意识底层是潜在力量的东西,完全的火葬了,我感到痛快,我感觉到一种摆脱了牵制一般的欢心。夏衍的《旧家的火葬》一文,通过讲述一幢象征封建势力的老屋被火葬的命运,刻画了革命者埋葬旧制度、旧思想的决绝,折射出民族独立、民族解放意识的崛起。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