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不同的人眼中,李白拥有不同的身份,诗仙、酒徒、侠客、旅人,盛世之中,必出耀眼天才。他是诗唐天空中最亮的星,也是一生挣扎向上的普通人。我们无法见到盛唐的明月,但千年后,李白的诗却成为中国人的明月和故乡。
一千三百多年前的蜀地,一位名叫李白的少年做了个奇妙的梦,在他的梦里,一支毛笔的笔尖上,竟然生出一朵花来,这个梦境很美,也很短暂。少年李白并不知道梦笔生花会成为自己一生的写照,当他开始写诗,他笔下的花会开满大唐的每一寸河山。
李山:梦笔生花,那就是对天才的一种赞美。人家做梦生花,他是个诗人,所以大家就用诗性的想象去给他附会了一些美丽的这种传说。当然,李白的诗里边梦也特别多,好梦也很多。
蜀地能够拥有李白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源于唐朝时期的一次万里迁徙。公元六百九十七年,一个在碎叶定居多年的家族决定离开战乱频发的西域迁往蜀地,李白的父亲李客是这支迁徙队伍的指挥者。
丁颖:当时西域还在不停的有战争,所以要冲破这些战争和战乱,他要回到蜀地,当然是很艰难的。
李白的父亲率领族人穿过天山山脉,越过万里沙漠,耗时数百个日夜,最终抵达梦想已久的目的地,现在四川江油境内的青莲镇。青莲镇位于四川腹地,坐落在一片肥美的平坝之上,东边有发源于岷山的涪江,西边有清澈明净的盘江,山环水抱中的青莲镇安详宁静,民风质朴纯善,来到蜀地青莲,李氏家族从西域的剽悍与纯粹走进了蜀地的温柔敦厚,细腻空灵。
蒙曼:蜀地是什么特征呢?蜀地第一个它是一个欢乐谷,因为它是一个谷地。但是另外一方面,蜀地它又不是一个完全的一马平川,它周围都是山,所以山水有奇绝之气,又安逸富足,而且又有奇绝之气,这样激荡之下是会出人物的,李白也是这样的一个环境的产物。
青莲抚慰了风尘仆仆的李氏家族,也得到了他们最慷慨的反哺。公元701年,李白在青莲出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由此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青莲当地,每年的正月十六,人们都会为李白庆祝诞辰,上好楠木制成的太白架,上面供奉着李白的雕像。人们将太白架从文昌宫请出,聚集而来的村民将伴随太白架走遍整个青莲。这个纪念李白的传统已有百年历史,世事轮转,百年间供奉太白架的人们换了一代又一代,但唯有传统被保留下来,传达着人们对李白的仰慕。
今天的陇西院曾经是李白的旧宅所在,虽然历经沧桑,但书香的宁定与超逸依然深潜在庭院的每一个角落。正是在这里,李白开启了他的少年时光。
丁颖:李白说他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在教他《子虚赋》了。后来他记载是“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自己觉得他15岁的时候写的大赋就已经超过了司马相如了。
公元718年的春天,18岁的李白出游梓州,拜赵蕤为师。赵蕤身上颇具传奇色彩,他是当时知名的饱学之士,备受世人推崇,却屡次拒绝入朝为官,一生隐居山林。
丁颖:赵蕤是当时著名的一个纵横家,他的书籍《长短经》所有的帝王都要必读之书,它是讲的就是是怎样去治理国家,怎样去管理人民。当时是李白,因为他满怀政治理想,所以他和赵蕤的学习也是一种必然的。
李白跟随赵蕤学习期间,逐渐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鲁仲连视为人生偶像。
周啸天:这个鲁仲连应该说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奇人,这个人他有大智慧,但是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功成不受赏,功成拂衣去,这个非常符合李白自己的人生设计,一个是崇尚自由,他最后是要归于自由,但是这个自由一定是有本钱的,这个本钱就是说他一定是人生做成了一个大事情的。
李白为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是以纵横家的才能,像古时的贤明宰相一样辅佐帝王,使得海晏河清,天下太平,然后功成身退,避世江海。
李白的青年时代正是开元之治的前期,唐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如日中天,崇文风气久盛不衰。此时,唐朝的科举制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然而科举选士的占比仍然很少。
赵冬梅:在唐代李白生活的时代,其实科举之路非常窄,而且即使是考科举,你也得获得某些达官贵人的推荐,李白家庭出身很一般,只有一身才华,当时没有科举之路,那他就只能是去拜谒这些有权势的人,看看他们谁能给他提供一条路。
李山:李白年轻的时候必须要走这一条路,就是干谒这叫。研究唐代文学有一个很著名的一个现象,就是拿着自己的文章,拿着自己的诗作,去主动的联络那些文坛上的那些高手,那些名声大的人,得他们一声赞美,身价(提高)就可以不胫而走。
通过干谒,不用参加科举,也可以进入仕途,从而施展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这是李白理想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