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文本第三集:暮鼓晨钟丨第6章:五大臣出洋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8-20 | 45 次浏览 | 分享到:


1905年,孙中山手书四方风动这四个大字,形象概括了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这年11月,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在东京创刊。在创刊词中,孙中山首次公开提出了三大主义,民报成为当时最畅销、最有影响的杂志。随后,国内外同盟会纷纷成立。孙中山形容说,当时的革命形势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这一年,为了反对美国排华,禁约国内掀起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在上海,愤怒的人们烧毁了美国驻上海领事的汽车,反帝爱国运动风起云涌。

 

面对四方风动的政治局势,清政府不得已做出了变革的姿态。在大臣伍廷芳的建议下,清政府改革律法,废除凌迟等全部惨无人道的酷刑。

 

这年716日,清政府颁布诏书,命在泽等五人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为立宪做准备。1905年,清政府五大臣准备从北京正阳门火车站出发巡查各国,但谁也没有注意到,一个青年人怀揣炸弹也尾随上了火车,他叫吴越,是当时革命党中的暗杀团成员,可惜炸弹不慎提前爆炸,但失败的暗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轰动,五大臣考察的刑期不得不推迟三个月。对于这些从未走出过国门的大臣们来说,这是一次终身难忘的旅行。他们分头考察了英美等13个国家。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正沉浸在平静、安详和富足的生活中,现代化的电力通信,先进的交通工具、新鲜完备的娱乐设施,一切都让五大臣感到新奇。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他们当时的复杂心态,不知道拖着长辫的在泽端方是如何出入欧美议会的。在美国旧金山,官方曾被宾馆的旋转门所困,狼狈不堪,一时传为笑谈。

 

在考察过程中,每到一处,五大臣都要给朝廷发回一份介绍该国国情的奏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我们找到了这些奏折。这些类似游记和观感性质的文献,生动记录了中国人最初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种种心态。

 

1906年,经过大半年的考察,五大臣陆续回国。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十五大臣在给朝廷起草正式报告时发了愁。几经周折,报告的一部分交给了主张立宪的梁启超来完成。而此时他正流亡日本,是朝廷的通缉犯。在奏折中他们隶属了立宪的好处。这份报告对慈禧下决心实行新政起了很大的作用。1906年,清政府公布宪法大纲,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过预备过渡期为九年。而社会上的广大民众对这种所谓的改革充满疑虑,革命党人更是给予坚决的抵制,清朝政府已经无法改变自己腐朽、软弱、卖国的形象了。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