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远近闻名的大观楼,一幅长达180字的绝世长联,在公元1856年时进入鼎盛时期。那时的大观楼与华严阁巍然南北对峙,高人运势纷纷而至,僧侣游人往来不断,人气极旺。但是在公元1864年冬天,云南署提督马如龙操兵演练,在经过近华浦时,看见岛屿蔓草,荒烟一片凄凉,大观楼和孙然的长联居然消失不见了。马如龙看着眼前这片荒凉的景象,便询问周围百姓。百姓说,起义军的一把大火,让大观楼、华严阁等都成了废墟,长联自然也化为灰烬,大好风光不复存在了。周围百姓也感到万分沮丧,一座楼阁被起义军烧毁了,似乎这座城市的精神也没有了。
历代的文人就以他的作品,尤其是那种上层的作品,为人们所传送所称道,为光荣。所以你像这个黄鹤楼的诗,是啊这个藤王阁的序等等这一类的文学作品,他在这些非常有名的名声,他能够写作出来,刊刻出来。而这些作者他也以自己的这种知名度很高,他的作品为人们所称道而自豪。
那把烧毁大观楼的火来自1856年云南民族起义军之手。当时的云南各族人民在地方官吏的重重剥削压迫下生活极端贫困,终于迫使人民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1856年5月,扬州人民最先发动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自古中国的民间起义运动,放火似乎是必不可少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制造出轰轰烈烈的革命效果,一方面也具有很大的破坏力,于是大观楼以及周围的建筑都成了这次起义的牺牲品。
在大观楼公园进入河池旁,迎面有亭门悬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的对联。这是马如龙在重修大观楼后所提的诗句。而且在大观楼内还悬挂着匾额,气象万千,更是他的得意之作,是他对恢复了大观楼周围繁华景象的描述。云南属提督马如龙决定重新修缮大观楼,他不惜捐出重资,聘请当地最好的工匠。于是,在公元1864年冬,新的大观楼在一片废墟上破土动工了,百姓也对这位重建大观楼的官员十分敬重。
2008年,大观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对大观楼内的木梁、门窗、裙板、楼地板、彩绘等都进行了修缮。在维修前,公园方面请来了云南省的古建筑专家,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证与研究,按国家级文物标准维修,以修旧如旧的原则,采用传统材料、传统工艺,恢复大观楼的原貌。就是这大观楼本身,它是一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吧?这个历史要是从重建算起到现在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所以根据文物维修的原则,我觉得这回对于彩绘的风格,是不是就能够我觉得就是要确定为昆明的这个清末的地方的风格。就就事论事,就针对当时脱漆的情况,原来几百年以前人家我们的古背是怎么做的,我们找到这个根,然后我们再来定方案。马如龙重修的大观楼已经历经130多年了,当初也没有图纸传世,工作人员要去哪里找依据呢?在大观楼有一件清代绘画的收藏品,这是清代画家杨映选绘画的扇面,这里面清楚的展现了清代时期的大观楼。不仅如此,在云南省图书馆还收藏着清代光绪年间昆明平民画家张士廉绘制的昆明八景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