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关,东北与华北的地理分野,600年前明王朝筑起这座关城,以人的创造力将山与海相连,从此东北与华北成了关外与关内,几百年来出关与入关的冲动,驱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清军入关完成中国最后一次封建王朝的更替,人民闯关创造了人类拓荒史上可歌可泣的奇迹,还有抗战时期爱国将士誓死守关,解放战争时期百万雄狮威武入关,这道关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精神的象征。
历史的烽烟散去,未来的号角响起,新时代的大东北依然走在闯关的路上,转型升级的关,营商环境的关,各种有形的关,无形的关,闯过一道道关,翻过一座座山,东北振兴,关山可越。
沈阳市铁西区,曾被誉为东方的鲁尔,新中国的装备部,这里不到40平方公里的区域,曾经聚集着上千家工厂,超过30万产业工人,创造了新中国工业史上的350个第一。第一炉钢水,第一台机床,第一枚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金属国徽等。然而上个世纪末,这片计划经济时代的荣耀之地,却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遭遇了严重困境,企业业绩低迷,普遍亏损,被称为国家砝码的沈鼓集团,也一度陷入难以为继的境地。
苏永强:我(当时)是沈鼓的一把手,我出差要自己先把钱垫上,等什么时候企业有钱了再给我报销,那种形势我们看不到更好的前景,当时我在职代会上讲,沈鼓要成为最后一个倒下的企业,倒下也不能白白地倒下,我们要化作山脉,让后人把我们当成旅游景点,为后人创造效益,很悲壮的
今天上午,沈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告沈阳市防爆器械厂从今天起破产倒闭,这是我国第一家正式宣告破产倒闭的企业。
关停、破产、下岗,为了国家经济的轻装简行,大量产业工人默默承受了产业转型带来的巨痛。有五百多人在家待岗的沈鼓,像当时的很多严重亏损的国有企业一样,被推上了由外国企业收购并购的谈判桌。
苏永强:都是想低价收购沈鼓,低价控股,其中有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找我几次交流,最后一次他看到希望不大了,端起酒请我吃饭,你不爱我我爱你,我爱你爱到底,哎呀给我乐的。
在巨大的生存压力面前,沈鼓坚定地选择了一条,最难走的自救之路,自主创新。
戴继双:在企业你不搞创新,你就没有出路,(沈鼓)这几十年几代人,每年我们都会拿出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用于科研,即使砸锅卖铁也要搞科研,这是我们企业的一个共识。
大铲岛,西气东输二线的末端,来自五千公里外的天然气,在这里经过最后一次增压后送往香港,关系着5亿人用气安全的“西气东输”是中国能源的大动脉,铺设的管线长达两万多千米,每200千米就必须有一个类似于大铲岛上的加压站,加压站最核心的设备就是压缩机组,而这些机组在最初的十几年里全部依赖进口。沈鼓从国家云酿“西气东输”工程就开始跟踪,从第一次国产化论证会开始,苏永强参加了总共16次论证会中的14次,每次都在会上据理力争,但九年下来,没有争取到一个项目。
苏永强:原因很简单,我们一台没制造过,如果一旦出了事故,出了问题,停车了,直接影响5亿人民的吃饭问题。
这是沈鼓为最后一次论证会专门准备的一幅漫画,犹如拔河一样,与外国企业竞争的艰难程度可见一斑。
苏永强:这个漫画应该说做得很有气势,就是为了佐证我们有能力有力量,有这个信心把这个项目干成。
十年磨一剑,这次论证会后,沈鼓终于争得了一台备用机的市场,做好备份争当主角,沈鼓不负众望通过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随后的西气东输工程西三线,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沈鼓为中国的能源大动脉安上了稳妥可靠的“中国心“。
苏永强:这个项目成功它的意义确实很大的,解决了未来所有的中国的管线,上管线的增压站的压缩机配套问题,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国家这个工业领域的水平,实现了全系统的配套,所以这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乙烯,一种全球最重要的化工原料,它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样重要,今天人们的住房、汽车、家电、手机,还有时尚的衣服等,都离不开乙烯,而中国的乙烯压缩机市场,几十年一直被外国垄断。2006年中国决定投资建设三个百万吨乙烯项目,核心设备国产化的任务落在了沈鼓的肩上。
2011年2月28日,沈鼓研制的中国首台百万吨级乙烯压缩机试车成功,一举打破德国美国和日本50年的技术垄断,助力中国迅速成为世界第一大乙烯生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