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赤潮曲》,是瞿秋自在1923年创作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他用“赤潮”,比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烘托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磅礴气势,对孙辈瞿虹来说,用中国民族乐器还原百年前的这次文艺创作,是一次特殊的纪念。
一百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北京五四大街29号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保存着由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杂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更名为《新青年》,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场向封建思想道德文化宣战的新文化运动,使20世纪初的中国开始经历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
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这部小说是新文化运动中,文学革命的重要标志,成为文学革命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对此,毛泽东,在1919年7月的《湘江评论》中这样描写,见于文学方面,由贵族的文学,古典的文学,死形的文学,变为平民的文学,现代的文学,有生命的文学。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的李大钊,将《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播撒真理的“火种”。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封建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形成一场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就为适合中国社会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举行,党的一大,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
1922年12月,共产党员瞿秋自回到祖国,立刻着手重译《国际歌》的中文歌词,这是他筹谋许久的一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