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更多内容
百家讲坛《苏轼》康震文字稿台词丨第6集:知难而退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12-19 | 101 次浏览 | 分享到:


上一集我们讲,苏轼东山再起,他再一次地回到了朝廷,并且在较短的时间里边,一跃而成为一个三品大员,但是很快他发现,自己所坚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观点,与他本人所处的政治立场,政治派别之间,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与当时,反对派的旧党人物的领袖司马光存在着矛盾,这个让苏轼,既感到很苦恼,也感觉很无奈。

 

司马光去世之后,苏轼跟旧党人物之间的这种矛盾非但没有停止,而且随着新一轮的,矛盾的开始,更加加重,这个新一轮的政治矛盾是什么呢,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

 

在北宋的历史上有三个很著名的学术兼政治派别,一个是以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为首的洛党,因为这兄弟两个人都是河南洛阳人,还有就是苏轼苏辙兄弟为首的蜀党,四川人,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以司马光为首的朔党,因为司马光是山西人,山西朔县古称朔州,所以历史上,把他这一派叫朔党。

 

元祐元年九月,为相八个月的司马光病逝,司马光去世后,苏轼与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更为激烈,尤其是和道学家程颐格格不入,俩人的门生故吏也紧随其后,于是在当时的情势下,就形成了洛党和蜀党两大派系,这时一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宋朝历史上有名的洛蜀党争,那么这场洛蜀党争,究竞是什么原因引起,苏轼的引退,是否和这件事情有关系呢?

 

宋哲宗继位以后,苏轼给他当老师,程颐因为是当代的大儒,司马光奏请朝廷,也请他给小皇帝哲宗当老师,但他的等级,他的官位比起苏轼要低得多,程颐学问很大,程氏兄弟是宋明理学的奠基者和开创者,他们的思想体系,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但是程颐这个人很古板,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元祐元年)九月一号那一天,司马光去世了,当朝宰相去世那是很大的事情,赶了个巧,这一天,正是皇帝要率领百官到首都的南郊,举行祭祀天地神灵,同时安放神宗灵位的这样一个仪式,这在古代叫什么呢,叫吉礼。

 

我们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在中国古代有五种礼,像祭祀天地神灵,祈福国家国泰民安,这叫吉礼,还有一种,就是祭祀亡灵,要吊唁死者的,这叫凶礼,还有一种叫军礼,就是军队里边的礼仪,还有一种礼叫什么呢,叫宾礼,就是往来国家之间的交往,君臣之间的交往,这叫宾礼,还有一种是什么呢,皇上登极册封太子,这叫嘉礼。像这次皇帝率领百官,祭祀天地,安放神宗的灵位,这是好事儿,是吉祥之事,是吉礼。他带百官吉礼,举行的活动,时间是比较长的,一直到(元祐元年)九月六号,活动才结束,这一结束,百官们大家就匆匆忙忙地赶紧把服装换了之后,要去司马光的家里边,去宰相府怎么样呢,去吊唁他们敬重的老宰相,司马光这个人的人品道德学问方面,是一代楷模,主持司马光葬礼的,是谁呢,是程颐,程颐不让大家去,说你们不能来吊唁,理由是什么呢,理由是《论语》里边的一句话,《论语》这句话怎么说的呢?

 

子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说如果你今天参加了,葬礼和吊唁之类的活动,你就不能再参加大型的,演出歌唱喜庆的活动,在一天的时间里边,哭了一通之后,然后又去参加笑的活动,这不好,不庄重,不合礼仪,所以他说,这个不行的,你们改天明儿再来吧。

 

其实这颇可考究一番,古代的礼仪也是根据人的常情设置的,我们可以认真想一想,一个人在极度地悲痛之后,是很难转悲为喜的,这个不符合情绪转换的一般规律,但是如果一个人,特别地高兴,特别地喜悦,那可以由喜转悲,这就好像流水一样,你从高处往低处流,那比较好办,你要说,从低处往高处流,那得装个自来水管。

 

孔子说的是,你今天哭完了以后,就不能再去笑,没有说,你今天笑完了以后,不能哭啊,所以当时马上就有人给程颐提出这个问题说,孔子说过,哭则不歌,没有说过,歌则不哭啊,这孔子真是,你要说,你把话说全了,程颐听了以后,他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反驳,就涨红了脸,跟人家争起来,这个事儿,本来跟苏轼八杆子都打不着,可苏轼是个什么人呢,他那种性格,本来就不喜欢程颐这种人,又古板,看上去又僵化,不变通,他本人是个什么呢,是个很善于变通的人,又很幽默风趣,所以看见程颐在那,还在据理力争的样子,里头就泛起一种反感,忍不住就要说一句话。

 

此乃鏊糟陂里,叔孙通嗍制礼也。

 

这个话特别文雅,给大家解释一下,叔孙通是何许人也,叔孙通是秦汉时候的一个儒生,刘邦打败项羽,得了天下以后,做了皇帝,需要有人为他治礼作乐,就是定规矩,叔孙通,就给他定了一整套朝廷上上下下的规矩,刘邦觉得自己坐在这套规矩上边做皇帝,威风多了,所以叔孙通是汉朝的时候一个大儒,也算是汉朝建国之初,设置礼仪的一个总监和总策划。他说的鏊糟陂是什么东西呢,这个鏊糟陂是开封市郊区的,一个沼泽地,一个烂泥坑,这句话连在一起就是说,你说的这套道理,你说的这套礼仪制度,就好比是从郊区的一个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一个冒充的叔孙通所制定的这一套礼仪规矩,换句话说,你是个村学究,你是个假学者,你是个冒牌货。

 

现场的气氛是很庄严的,是很悲痛的,程颐一脸地认真跟人家在那儿争论,突然他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只不过是从郊区烂泥坑里头,爬出来的这么个假学究,村学究,跟整个气氛形成一种鲜明的反差,当时的人就哄堂大笑,那你想,程颐人家,也是皇帝的老师,有头脸的人物,你苏轼虽然有才华,也不能这么笑话我啊,跟你没完。

 

苏轼的这番话,表面上来看,似乎只是同事之间,口角之争,无关国家大体,最多不过反映了苏轼程颐两个人之思想志趣和性格上的歧异,但是就是这样一句,开启了洛蜀党争的前兆。从此这场战争就没完,面对这场口角之争,我们不禁要问,苏轼的一句取笑之语,为什么就会引起,洛蜀两派激烈的党争,他们争来争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