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千古风流人物》第一季解说词文本丨第3集:李白 谪仙人(完整版)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7-11 | 158 次浏览 | 分享到:


公元742年的秋天,年过40的李白只身奔赴长安。此时的他有了大唐皇帝的青睐和诏令,已然名动京城。朝廷三品大员贺知章也惊叹于李白的才华,两人都是狂放豪迈的诗人和酒徒,虽然相差42岁,却一见如故。把酒言欢时竟花光了酒钱,贺知章二话不说,便要解下腰间皇帝御赐的金龟,当做置换美酒的抵押。这位自称四明狂客的老人,如此洒脱的派头,被世人传为金龟换酒的美。而贺知章对于李白的风采也有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子谪仙人也。

 

第三集:谪仙人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时间由太古到眼前,盘山百折,孤鸟飞绝,恍恍惚惚,荒芜离奇中,一种神奇的力量带领着我们自由穿梭在蜀道的地面与高空,过去与现在,驻足在每一个雄奇险峻的角落。

 

一首《蜀道难》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这也是贺知章最为推崇的佳作。他认为只有从天上被贬谪到世间的仙人,才能具有这样鬼斧神工的眼界与手笔。

 

王双怀(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李白呢他就是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我们用浪漫来形容他的豪放。你比如说他形容人的愁绪,他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他形容这个楼很高,他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他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真的有这么好吗?没有,但是在他的笔下,庐山瀑布就是如此的壮阔,如此的壮美,他把庐山瀑布那种神写出来了,他写蜀道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把这个蜀道也写到了极致。这是一种夸张的手法来表现祖国山河的壮美。所以在李白的笔下,滔滔的黄河、滚滚的长江、巍巍的昆仑、峥嵘的华山,都是表现的很有特色。

 

这一天,通往大明宫的道路似乎遍地金光。史书记载,尊贵的玄宗皇帝不仅降辇步迎亲自走到李白的面前,甚至还拉着他坐在尊贵的七宝龙床上,之后又把亲手调弄过的羹汤赐予李白。

 

卿是布衣,名为朕知,非素蓄道义,何以及此?

 

不参加科举,单单以诗人的身份就能昂首挺胸走进皇宫,成为皇帝的座上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李白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玄宗将这位才华横溢的布衣诗人安排在大唐翰林院。多少年来,他渴望能一步登天,指点江山,如今,梦想已经近在咫尺。

 

公元806年,已经是中唐贞元年间,被贬谪至崖州(今海南)的宰相韦执谊想要草拟一篇《翰林院故事》,记述本朝从玄宗皇帝设置翰林院起,几十年间,翰林学士作为皇帝心腹近臣参与政事的历史。世人都喜欢称李白为李翰林,这是李白一生最为光荣的称号。但是韦执谊查遍了当时所有的材料,竟都没有找到那个如雷贯耳的名字——李白。经过一番查证,韦执谊只能在书里这样写道,在翰林院里工作过的还有李白,他只在翰林院里有过一席之地,但具体的工作天差地别。

 

王双怀:他不是翰林学士,他是翰林供奉。当时唐代这个翰林院,他有翰林学士院,有翰林院。翰林学士院都是那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那些人参与朝政的。而翰林学士内供奉他其实就是在皇帝身边充当皇帝顾问。

 

于赓哲(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好听点叫做顾问机构,说难听点,其实就是陪皇帝玩的这样的一个机构。它设置也很有意思,它没有设置在皇城范围内,也没有设置在大明宫的南部,而是设置在了大明宫的内朝这个部分,换句话说就在后宫里边,这个地方距离皇帝居住的地方很近,皇帝随时需要他们,他们好赶过来伺候皇帝。那么什么样的人当翰林供奉呢?那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比方说翰林院里边有各种待诏,你比如说棋待诏,下棋下的好的。你比如说医药待诏,是因为擅长医术,皇帝身边甚至有斗鸡供奉。李白是因为文学功夫好,皇上看中他的文学才干,把他留在身边当了一个翰林文学待诏。让他干什么?让他去专门给自己写诗词歌赋,看中的是他这样的一个本领,而不是把他作为经邦济世的这个政治人才来看待的。

 

春天,大明宫中的牡丹正大片盛开,玄宗携同自己最宠爱的杨玉环漫步在花园,名花与美人交相辉映。玄宗兴致大好,命令宫廷乐师李龟年奏乐助兴。但演奏刚刚开始,却被皇帝叫停。如此新春美景,他对这些陈年旧曲感到不满,于是命人做出新曲,并传召李白前来填词。此时的玄宗皇帝已经年过五旬,他的前半生励精图治,大唐帝国在他的治理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而现在,他除了对美人、艺术和神仙感兴趣外,别的事很快就会厌倦。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民间传言,李白在玄宗的身边仍然不改酒徒的形象,他宿醉未醒,就将三首《清平调》一挥而就。这时发生了两件被世人盛传的大事,皇帝身边最风光的大臣杨国忠为他捧砚,地位最高的宦官高力士为他脱靴。

 

于赓哲:首先所谓杨国忠捧砚,这个肯定是杜撰,有关于这个所谓高力士脱靴,其实描绘的最生动的大概就是这个《唐才子传》,说是李白有一次醉酒乘驴,冲突了华阴县的官衙,结果被华阴县的县官给扣下来了,扣下来之后,他不认识李白,不知道李白是何人。结果李白就说,说我走马长安城,这个皇上对我多么好,贵妃捧砚,力士脱靴,我尚且能在皇宫里边骑马行走,我不能在华阴县里边骑驴吗?结果华阴的这个县令这才知道,这就是著名的李白,这才改为以礼相待,故事倒是很生动,但是这里边有个问题,在杨贵妃被册封为贵妃之后,应该是没有见过李白的,哪来的贵妃捧砚呢?这是一个,第二一个,李白虽然洒脱,但是李白这个人在遇到像高力士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的时候,是不是能有如此的胆量做这样的事情,这是很值得怀疑的,那时候的高力士真正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甚至连太子人选这样的问题都由高力士来给皇帝建议。如果真的有贵妃捧砚,龙巾拭吐,说是李白呕吐的时候,这个唐玄宗甚至把自己的手巾都拿过来给他擦这个秽物,李白自己或者李白身边的人,一定会把它记述下来,用不着他死后若干年别人来记述。结果我们看,范传正给李白写的《李公新墓碑》,那里边是怎么说的,这可是关于李白的生平的一手资料,那里边可说是当时李白的确受到了恩待,而是在兴庆池泛舟游玩的时候,皇上叫李白来写诗,而李白当时喝醉了,因此皇帝恩待李白,让高力士扶李白上船,到此为止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李白的梦想是否也在其中?尽管有书中记载,玄宗曾向李白询问国政,在翰林院中秘密起草诏书,李白即便喝得大醉,也能快速完成。还有记载说李白起草过《和蕃书》,可见生于西域的他很有可能也精通吐蕃文字。但是这些才能似乎并没有给李白带来太多的政治机遇。

 

长安三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李白自称醉倒八百天。他曾以为自己会是“帝王师”,却不料在君王眼中,自己只是一个点缀盛世的文学侍从。公元744年暮春,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于赓哲:这个最盛行的说法就说是李白因为写《清平调》里边把杨贵妃比喻作了赵飞燕。因此本来就对李白怀恨在心的高力士趁机进谗言,说告诉贵妃李白是在骂你。结果贵妃很生气,在皇帝面前说了李白的很多的坏话,导致李白被赐金放还,意思就是你不要留在长安上,实际上这都是稗官野史,以当时两个人地位的悬殊而言,如果高力士真的与李白之间有矛盾,想整李白的话,根本用不着通过杨贵妃。高力士一个人就把这事儿就给办了,因为太容易了。说实话,李白之所以离开长安,之所以政坛上失意,是因为李白想当的官他当不上。他最想当的官是什么呢?中书舍人。你要知道中书舍人可是皇帝的机要秘书,嘴要一定要牢,嘴不牢的话,喝二两黄汤一下肚,什么话都说得出来。那这样的人你会任命他当自己的机要秘书吗?我相信换任何人都不愿意。所以其实在范传正给李白写的《李公新墓碑》当中,已经婉转的把这个原因说清楚了。说唐玄宗本人担心李白喝酒之后,不得不言温室之树。这就用了个典故,汉代的典故。这个典故说孔光当年在皇帝跟前当近臣,孔光这个人为人沉稳,而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嘴特别的牢,牢到何等地步,有一次家里边人问了他这样一句闲话,说宫里边温室殿旁边种的都是什么树啊?这么一个无关痛痒的问题,孔光照样选择了沉默。因此用这个典故其实只是告诉我们,唐玄宗之所以最后决定放弃李白,是因为唐玄宗虽然认可李白的才华,但是李白那个爱喝酒的这个毛病,恐怕导致他不适合担任中书舍人这样重要的这个职务。要我说的话,李白这个性格,一言以蔽之,他就不适合当官。

 

没有贬斥和谴责,玄宗皇帝让李白还乡,还赏赐了丰厚的金银。这对于当时的许多文人来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十分体面的卸任方式。李白也想离开,但却是在建立不世的功业之后,此时即便全天下的人都在传唱他的诗歌,这位才子也未必如我们想象的那般志得意满。他时而觉得自己就像品行高洁却被诬告成登徒浪子的宋玉,时而感到自己就是仍在盛年就惨遭夫婿遗弃的妇女。最终,他觉得自己更像陇山头上的流水,只能在悲鸣声中离开长安,一去不返。从此,无论权臣如何在朝堂掀起波澜,他都只能做一位望洋兴叹的谪仙。

 

大唐洛阳城号称东都,富庶而繁华。听说被赐金还山的李翰林路过洛阳,33岁的文学青年杜甫慕名拜见。此时李白44岁,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在诗歌道路上,羽翼未丰的杜甫显然是他的崇拜者。这是一次奇妙的际遇,两个天涯沦落的大诗人相谈甚欢,他们决意一起游历,到名山大川中寻仙访道,采折瑶草。李白的兴奋总与神仙有关,而在杜甫的眼中,李太白几乎就是神仙。

 

早在唐代以前,这里就被誉为道家十大洞天之首。王屋山中有一座阳台观,最初修建于公元727年,他的建造者正是那位曾对李白赞誉有加的修道大师司马承祯。然而,当两人渡过黄河,慕名前来追寻他的脚步时,这位长者却早已然仙去了。昔日的大鹏鸟,至今还没有实现扶摇直上的志向。面对司马承祯在阳台宫内留下的画作,李白怅然若失,他的思绪飘荡在山涧丘壑。山的高远,水的悠长,天地物象的万千变幻,这些景象大概只有司马承祯在世才能描绘出来吧!

 

山高水长,物象万千,非有老笔,清壮可穷。

十八日,上阳台,太白。

 

如今,当诗仙遗落在人间的一卷《上阳台帖》再次与世人碰面,谁人能不感慨于命运的眷顾,让我们仍能有机会与这位伟大的天才相隔千年,见字如面。

 

王双怀:这个《上阳台帖》其实字数不多,但是你通过字迹看来,他特别是有李白的风格,就是那种豪放的夸张的那种特点。所以《上阳台帖》被认为是书法中的瑰宝。

 

公元744年晚秋,写过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诗人高适,与李白、杜甫相遇于陈留,三位大诗人同游,历来被视为文坛佳话。但在当时,这三个人却都处在人生失意的时刻。杜甫刚经历了科举落榜,高适两次求仕失败,李白则被踢出了长安的政治中心。他们漫游在梁宋,一起登上古吹台遗迹,眺望芒砀山的浮云,陷入对历史的沉思。这里是汉武帝时梁王的封地,李白喜爱的司马相如曾在梁王府写下了仙风道骨的《子虚赋》。浩荡的汴河水,早已荡涤了旧国的踪迹,凡人的一生短暂而渺小,或许就应该及时行乐吧!三人痛饮狂歌,用诗句吐露情怀。醉酒的李白挥笔在墙上写下一首《梁园吟》。

 

程遂营(河南大学 教授):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梁园宫阙今天已经荒废了,当年的枚乘司马相如都已经仙逝了。感叹历史的沧桑,同时到诗的最后他又说道,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想见自己像当年的谢安一样,我可以东山再起。也就是说,在李白的心目中间,使海内清一的这种政治追求始终还在他的心中涌动着。

 

于赓哲:有一句话,自古文章憎命达,李白和杜甫如果一生顺风顺水,那我相信李白和杜甫也没有那么高的文学成就。他们的这种官场的失意可能反过来促进了他们文学才干的那种激发。我还是觉得这个人不从政,可能是他的福分,也是国家之福。

 

相传李白三人走后不久,有人路过这里,看到了写在墙上的诗句,惊叹于作者的才华,在这处随笔被擦掉之前,他花费千金买下了整面墙壁。故事里愿以千金买壁的女子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或许正因为这样的缘分,她后来成为了李白的最后一任妻子。

 

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从46岁到55岁,李白就以往来便捷的宋州和汴州为中心,畅游天下的山山水水。他曾跑进浙江的天姥山(今浙江天目山),希望能够寻访到山野仙踪。传说南朝的大诗人谢灵运进这座山不久就成仙了,但是李白踏遍诸峰,神仙显然都躲起来了,余下的只不过是一场酣梦。后来他甚至跑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寻找高天师,让天师为他举行道教的授箓仪式,从此成为了官方记录在册的道士。他大概以为这样就可以了却尘缘,超然于成败得失之上,从人生失意的痛苦中永远解脱出来。

 

公元745年的秋天,李白与杜甫重逢在鲁郡东石门。准备去长安继续寻找前程的杜甫,对于曾经那段痛饮狂歌的生活表示出隐隐的忧虑。他写诗赠给李白,又到秋天,我们依旧像蓬草一样四处飘荡,未能如道家葛仙翁一样找到长生的仙丹,只是白白浪费了生命的每一天,我们桀骜不驯,快意一时,到底是为了谁呢?李白擅长用诗句表达友谊,他为孟浩然写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他为秋浦崔县令写,吾爱崔秋浦,宛然陶令风。但在和杜甫分别时,他却只是轻轻叹道,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他面前的年轻人有清白的家世,有显赫的宗族,他上进而聪慧,仕途运数定然会截然不同吧!此时的李白绝不会想到这位诗坛小友会在之后的岁月里经历怎样颠沛流离的命运的洗礼。事实上,杜甫在自己困顿的后半生里,从未停止过对李白的思念,他形容李白的句子几乎都成了千古名篇。

 

李白,从盛唐走来,举杯提剑,吟唱气象万千。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告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声好入名山游。

 

他眼中的天空与大海,河流与山脉,似乎永远都散发着浪漫与俊逸的神采。虽然作诗的才能没能给他带来仕途的成功,但当他站在盛唐的大地上,朝着过去与未来,唱出心中所有的喜悦、愤懑与狂想,他的生命本身已经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一千三百多年过去,我们仍然只有这样一位谪仙人。

 

——完——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