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古风流人物》
第五季
第2集:屈原 其修远兮
公元前304年,三十六岁的屈原,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流放,离开郢都,来到汉北,度过了一段煎熬的岁月。在各国争相变法日新月异的同时,楚国却要沿着旧节奏,缓慢地走下去,他痛恨权贵集团的惰性,再一次断送了楚国自救的机会,同时也怨愤楚怀王对自己忠贞的猜疑。虽有诸多不满,但屈原仍旧在等待着怀王回心转意,他希望能有一天再次回到郢都,改变楚国江河日下的命运。
人的信念到底有多强大,在《离骚》中便能得知一,为了心中的理想,屈原愿为之付出生命,虽九死其犹未悔。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二集 其修远兮
公元前314年,张仪带着重金秘密来到了楚国,强秦弱楚的计划,在他心中已悄然展开,屈原是变法的关键,合纵抗秦也是他的主张,只要楚怀王不再重用屈原,变法自然终止,抗秦联盟的瓦解,也指日可待。
这次回到楚国,张仪算是故地重游了,他对楚国朝堂上上下下的人物都很熟悉,因此很快买通了楚国权贵阶层的重臣,如上官大夫靳尚等人,还有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更厉害的是他还买通了怀王最为宠信的夫人郑袖,可以说当时楚怀王的身侧,已经布满了张仪的线人,怀王的一举一动都已在他的视线中。张仪与楚国的权贵阶层虽然利益不同,但目标一致,那就是将屈原从变法的高位拉下来。
于赓哲:这个上官大夫,就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一个典型代表,屈原给这个楚(怀)王起草这个政令,那么这个草稿,他看到了,看到了之后他要干什么呢,他想把那个夺过来算他的,那人家屈原肯定不给啊,不给的情况下他到处去散播谣言,尤其在楚王面前散播谣言,说,说这个屈原平时替你起草这个政令,整天是洋洋得意,经常跟别人说,说是没有我的话,哪能写得出这种政令来,那就意思是,整个楚国就靠他了呗。
上官大夫故意闯入屈原书房,偷看新法的草稿,这是否就是和张仪密谋的结果,后世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想要的效果,已经初步达到了。
楚怀王虽有一腔强国富民的热情,但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容易被他人意见左右,这个礼乐文明培养起来的君王,符合大多数人心目中贤君的形象,然而却缺少在这个残酷时代生存所必需的狡诈和城府。
随着越来越多的谣言出现在楚怀王的耳边,他从开始的立场坚定,也慢慢变得动摇,这么多人都在控诉屈原,难道屈原真的有问题吗?此时一门心思扑在变法上的屈原,虽对朝中言语略有耳闻,但也没有放在心上,他相信,怀王是他的知己,是和他一样会为美好理想坚持到底的人。屈原相信清者自清,不愿把精力放在这无谓的辩解上,在朝中没有政治力量的他,就像是被怀王放飞的风筝,两人之间的联系,也只有那根细细的线。
王士祥:楚国在变法期间,确实遇到了燕国的这么一件事,燕王(哙)把自己的权,让给大臣(子之),就是说我全力支持你变法,可是他这样去做呢,自然就会危及到那些既得利益集团,内部它就乱了吗,内部乱了,齐宣王就趁这个当口,就发兵攻击这个燕国,燕王(哙)被杀,那楚(怀)王自然就会想,我再继续这么改革下去,会不会我的结果跟这个结果是一样的呢?
在新法逐步实施的过程中,各级贵族的敷衍和阻挠,让楚怀王体会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以前怀王之所以对内对外,能够取得功绩,自是离不开贵族们的帮助,然而当他拿起屠刀指向自己曾经的盟友们时,他害怕了,对方是那么强大,这时的怀王发现,自己如果不能代表贵族们的利益时,他们不介意换个代言人,毕竟在楚国历史上,弑君是一贯的传统,谁能让他们开心,谁就能做他们的王,无奈之下怀王只好弃车保帅,情愿做一个听信馋言的昏君,至少这样,他能活着。
于赓哲:这是历史的进步潮流与保守势力之间的斗争,但是他 (楚怀王)看不到,他看不到那也就意味着,屈原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很简单,你要想做任何变革想加强这个王权,你都得不到王的信任,你到哪里去加强,相反,你再看,商鞅变法,商鞅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恐怕也难逃失败的命运,但是偏偏,他背后,有一个非常支持他的这个秦孝公。
信任,是两个人手中的橡皮筋,都在用力拉扯,如果有一个人放手了,那另一个人便会受到伤害,之前越信任,放手之后的伤害越深。
虽然屈原的理想是当一个政治家,但其骨子里还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性格也是单纯的,离政治家应该有的城府,似乎太过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