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大儒朱熹》解说词文本丨第1集:家国天下
来源: | 作者:- | 发布时间: 2025-04-04 | 17 次浏览 | 分享到:


2017年农历腊月十九,晨光初照,新娘吴定在家人陪伴下,早早开始梳洗打扮,今天是她与新郎陈良春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爆竹声中,热闹的出门和迎娶仪式就要开始了,庄重而细致的仪式穿越历史,承载着无数中国家庭对婚姻神圣的期待,他们不仅期待新组成的家庭恩爱幸福,同时也希望两个家族,因为姻亲而更加融洽和睦,当迎亲的人群穿过古老的街巷,他们当中有几人能知晓,这蕴含中国儒家文化的传统婚礼,是由八百多年前,一位生活在此地的先哲制定的呢,他们中又有多少人能够意识到,这其中饱含了那位名叫朱熹的圣贤大儒,对于敦化百姓,传承文明的深远用心呢。

 

四月,闽中地区的尤溪,将要进入春耕时节,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开始,由于北方战乱而不断南迁的代代先民,在大山里开垦出层叠的梯田,世世代代慎终追远,耕读传家。

 

尤溪县博物馆,悬挂着四块朱熹手书的四个之本板联,板联最初为明代制作,一直为尤溪县郑氏后人珍藏保存。1982年,郑氏后裔八十五岁的郑大育老人,将它们捐赠给县里,后世推断这四句墨宝,是朱熹中年时,书赠给他出生所在地,尤溪县郑氏馆舍的。

 

陈长根:也许 (朱熹)是应郑家所要求来题写,因为郑家对他有养育之恩,所以对他(郑家)抱有深深的感恩之情。

 

束景南:实际上居家四本也是朱熹写给自己的一个家教,是他(朱熹)家政的一个纲领,个基本的伦理道德的准则。

 

八百多年前,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农历九月十五,尤溪城郊郑安道馆舍里,原尤溪县县尉朱松,迎来了他第三个儿子朱熹的降生,这个被后世称为孔子之后,中国文化第一人的孩子,他的出生伴随了种种传说,包括婴儿的右脸带有类似北斗七星的七颗黑痣,以及那个夜晚郑宅的后山呈现出红光等,多半带有传奇的成分,小婴儿的父亲朱松此刻最担心的,是如何维持一家人的艰难生计。

 

十年前,朱松卖掉老家婺源的百亩田地,举家搬迁来到闽北政和县,任政和县尉,不久又先后在尤溪和晋江为官。时值两宋交替天下动荡,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兵南侵加上闽北兵乱,朱松在仓皇中买舟携眷来到尤溪,在老友郑安道家中暂居避难。

 

邓小南:那个时候包括南方的一些地方的官员,或者士大夫,当地的那些民众,其实也对于金人的入侵带来的那种生活的动荡,那样的一种不安,其实那是有很强烈的那种不满的情绪的。

 

朱杰人:朱松为了避战乱,所以逃难逃到了尤溪,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妻子要生产了,所以他就去找老朋友郑安道,郑安道非常慷慨地就把他的南溪别墅给朱松住,朱松的妻子就在南溪别墅生下了朱子。

 

朱熹出生刚过百日,为了躲避兵乱,朱松又携家人辗转去往福建的古田、霞浦和福州等地避祸。四处漂泊中,小朱熹的两位哥哥幼年夭折,父亲朱松,已经不知何处可以安家了。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秋,才到临安都城(今杭州)任职半年的朱松,为母亲去世丁忧,回到闽北政和县守孝,此后三年多的时间里,朱松成为朱熹童年的第一位启蒙老师。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