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平原的山海之间公元1626年,中国农历新年刚过不久,一支装备精良的骑兵飞驰而来。首领是一位叫努尔哈赤的女真部族英雄。在过去的25年中,这位坚守梦想的游猎部族首领依靠浴血奋战确立了自己的领袖地位。
67岁的努尔哈赤变得更加雄心勃勃,他希望依靠武力战争夺取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
在辽西丘陵的东南部,一条狭长平坦的地理走廊沟通南北。这条通道的东端是今天的辽宁锦州,西端则正是山海关。
明王朝修复了山海关外9座大城、45座城堡,练兵11万,制造军械数百万具,开垦土地5000请,每年出产粮食15万袋。关宁锦防线,这是连接中原与东北边陲最直接的地理通道。
在努尔哈赤前进的道路上,明王朝的监军袁崇焕正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做准备。他亲手设计整修的这座边关小城,此时已经成为明王朝聚首山海关外的唯一希望。
就在努尔哈赤定都沈阳的那一年,新上任的明王朝辽东最高指挥官却下令放弃山海关外的所有土地,所有将士、物资、百姓全部撤退关内。只有宁远城的守将袁崇焕拒绝执行这一荒唐的撤退命令。
如今只剩下一座宁远城,孤悬山海关外100千米,监军袁崇焕决定与宁远城共存亡。13万后金军队参加了这次攻打宁远城的军事行动。而镇守宁远城的将士不满万人。此时的努尔哈赤对于过去四年当中宁远城发生的变化显然是认识不足。
袁崇焕对宁远城进行了一番改造,除了将城墙加高加宽之外,他在城中心建造了高大的两层钟鼓楼,作为瞭望和指挥的中心。城的四角建造了突出墙体之外的炮台。在西方传教士指导下建造的十一门红衣大炮架设在宁远城的城头。这种大炮射程约200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重型武器。袁崇焕设计的炮台将大炮的视角扩展到270度,克服了红衣大炮只能远攻,无法对逼近城下的敌军进行射击的缺点。
红衣大炮的威力远远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
在爆炸声中,铁石飞扬,火光冲天,无数努尔哈赤的战士和战马被炸上天空。
据说正是在这次战斗中,努尔哈赤被火炮击伤。攻城只持续了两天,后金军队就撤退了。
八个月后,努尔哈赤带着满腹未酬的壮志离开了人世。
宁远保卫战的胜利,使得后金蚕食山海关外的计划戛然而止,明军从此更加坚定了依靠火炮兼程与后金骑兵作战的策略。
关宁锦防线这道坚不可摧的纵深防御体系,成为努尔哈赤父子千方百计想要跨越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