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百年中国》解说词文本第三集:暮鼓晨钟丨第3章:《苏报》案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8-20 | 25 次浏览 | 分享到:


收藏在上海历史博物馆的租界碑,见证了上海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鸦片战争以后,根据南京条约,清政府在上海划出一块土地,交于英国人使用。此后,租界成为外国人在华的独立王国。从这些当时的影像资料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外国人在上海的那种耀武扬威的姿态。在租界,外国人有着自己的管理机构工部局,而且拥有自己的部队万国商队以及维持治安的警察。这些形象古怪的外国人是当时上海的一道风景。租界标榜的自由是一种英美式的自由,市政当局只管维持生活和商业秩序,而对信仰、言论、新闻出版等很少管制,客观上为当时中国的反清爱国志士提供了宽松的舆论环境。当时的望平街属租界当局管辖,在这条不过200米的小街上,集中了几十家报馆和书局,使这里成为上海的报业中心。

 

1903年,一桩围绕报纸的诉讼案成为上海文化界关注的焦点。苏报最初只是一家商业小报,这年5月,张世钊被聘为该报主编。此前,张世昭一直从事反清活动,曾先后遭到清政府七次通缉。接手苏报后,他大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陆续刊登介绍邹容名著革命军的序言、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章,古用建立中华共和国张炳麟的文章甚至称光绪皇帝为小丑。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使清政府决心取缔速报。而租界一直有自己的治外法权。1903年,上海租界工部局又出台新章程,规定会审公廨负责所有案件的审查工作。面对发生在租界的案子,清政府无权擅自办理,只好以政府的名义向上海的会审公廨控告章太炎等人。19037月,大清帝国政府连发两道圣旨,要求引渡二人封闭苏报,清政府和上海外国公使展开了长达半年的谈判。

 

远在北京的慈禧对此案十分关注。为了镇压革命者,清政府不得不向洋人低头。在颐和园,他展开了夫人外交,赠送贵重礼品给外国公使夫人,以便各国同意引渡苏报案犯。在会审法庭上,张炳麟和邹容视死如归,神色从容,围绕苏报案的审判和交涉,无形中为反清革命做了宣传。随着罪状的公布,章太炎等人的作品和主张不胫而走,广为传播。经过一年审理,两人被判短期监禁。19054月,邹容病死狱中,年仅20岁。1906年,章炳麟刑满出狱,远渡日本。邹容和张炳麟这两位革命先驱,仿佛夜色中呼唤黎明的两颗星辰,成为世纪初中国最响亮的名字。就在清政府为苏报案焦头烂额的时候,中国东北又传来了战争的讯号。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