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纪录片《大地之上》解说词文本丨第2集:大漠回响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09-14 | 21 次浏览 | 分享到:


能量不断累积,一堵由沙粒和尘土构成的无形之墙慢慢形成。大风夹杂着沙粒铺天盖地,尘埃充斥着天空,能见度不足10米,整个城市转瞬由白昼变为黑夜。这就是沙漠,一个沙与石的世界。它横亘于中国西北部,是这座星球上与众不同的温带荒漠群,也被视为地球上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区域之一。但在6000万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

 

海拔25003000米的柴达木沙漠是中国海拔最高的沙漠,它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柴达木盆地的腹地。柴达木为蒙古语,意思是盐泽,因为在盆地低洼处分布着大量的盐湖、沼泽。其中有一个发射点的话,在西边那边比较远,有个大概有个差不多个10公里。我们先散开了跑,先锁定可能的这个化石层,就是能找到化石的那个地点,然后顺着城去找更多的更好的标本。在古生物学家眼中,这片总面积超过3万平方千米的荒漠却是一块藏宝地。

 

很幸运,我们前两天踏勘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个地方有一层至少两层非常保存的非常密集的鱼化石的层位。首先这个上面有几个很大的黑窟窿,这个黑窟窿实际上就是这个很粗的树干的化石。再往下走就是一层密密麻麻的50现有鱼的这个鱼骨的负基层。

 

在这片荒原上,古生物学家再次发现了这种叫做武士县文鱼的奇特鱼类。有别于其他鱼类,这种鱼有着清晰可见的粗壮肋骨。把鱼修出来一看,这个鱼全身都是这么粗的骨头。他说他肉往哪儿长?这浑身就都是骨头,没有肉。他那个地层里头石膏很多,石膏很多就说明那个气候变得很干了,我想那个水环境是比较混沌的,就是有很多的钙的含量,就鱼不能够生存了,那么我们就觉得应该是一个变干的水域。古老的五十线文鱼在富含钙质的水中艰难求生,全身骨骼因吸收钙质而不断增粗。他是柴达木沙漠干旱化的重要见证者。


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