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81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高中状元,进了翰林院,这对王家来说是一件大事,对于小王阳明来说也是人生一大转折,第二年,十一岁的王阳明离开了浙江,和全家一起搬到了北京,随后王阳明入塾就学,真正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虽说王阳明十二岁才开始系统的研读四书五经,但他远远高于其他同龄人的领悟能力,常常让老师们惊讶不已,然而王阳明注定既是一个天才儿童,也是一个“问题儿童”,不久老师们发现,这位王同学不仅喜欢舞枪弄棒,经常逃学,还喜欢挑战老师,时常在课堂上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么顽劣的王阳明为什么突然有一天竟然立志将来要成为一代圣人,时常被“叫家长”的王华,为什么听闻自己的儿子终于改邪归正,要读书做圣贤,却仍然高兴不起来,让我们和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一起追随一代“心学”宗师的脚步,领悟“知行合一”的智慧,体味“我心光明”的豪情,敬请收看五百年来王阳明第二集叛逆的儿子。
郦波:十一岁的王阳明到了北京之后,按他爹的王状元的安排,入塾就学,可是刚刚上学不久,这个天才儿童就表露出他特立独行的一面来,说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小王阳明突然站起来,当着众人的面就问了先生一个问题,你要知道,在古代,师道尊严,一般的话小孩子都是被问,被先生问,被老师问,很少有主动提问先生的,王阳明不简单,当众就问了先生一个问题,先生也一愣,还不错,看他问什么问题,结果他上来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呢,“何为第一等事”?人生第一等事,最重要的事是什么?我们刚才讲了,大多数都是先生问学生,很少有学生问老师的,即使有学生问的,十一二岁的小朋友,就算问个十万个为什么,都是问一些形而下的问题,结果这个小朋友一问,就问了一个“高大上”的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幸好我们讲儒家讲问学问道,这个塾师先生也是个儒生,所以也倒没怪罪他,想了想,琢磨了一下,认真地回答他说“惟读书登第耳”,当然人生第一等事,最重要的就是好好读书,然后考中科举,做大官,用民间的俗话说叫“学成文武艺,卖给帝王家”,雅一点的说法哪就是“学而优则仕”,这在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这都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结果小王阳明怎么样?听了之后摇摇头,把那个小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把老师看得都气乐了,怎么你还有不同意见,那你说人生第一等事是什么事?王阳明人小口气不小,当即作沉思状,然后腆胸叠肚地说,我认为“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人生的第一等事是读书,做圣贤,做圣人,先生听了这话,目瞪口呆,想想也只能冷笑,你这个第一等事可真够高的,结果这件事第二天就传到了王阳明他爹王华的耳朵里头,大概过后被“叫家长”了,“家长会”过后,王华回到家里头,正好进门的时候,看到小王阳明,正背手站在院子里头,深沉状,正望天呢,然后他爹冷笑着,就问了他一句话“汝欲做圣贤耶”?听说你想当圣人,居然还在学校里头问老师,王阳明一听,点点头,不错,是有这么回事,结果他爹一声冷笑,就你,做圣人,还做圣贤,这话一说把小王阳明惹火了,当即就很恼怒,做圣人怎么了?你和我的老师都嘲笑我,有至于这么嘲笑我吗?结果他爹一看儿子急了,立刻循循善诱,就问他,你知道什么是圣人吗?你要做圣人吗,你知道什么是圣人吗,王阳明你别说,虽然才十一岁,人小志气大,人小学问也大,当即头一昂,圣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这就是圣人,结果他以为回答很好,哪知道他爹一声冷笑,你虽然把北宋张载的这段“四为说”背的很熟,但那不过是理想主义者的呓语,你怎么就当真了呢?结果这话一说出来,王阳明立刻反驳,孔子不就是这样的圣人吗?他爹立刻就急了,那孔子是什么人,几千年才出一个,你跟人家能比吗?结果王阳明立刻反驳说怎么就不能比,夫子也是人,我也是人,他能做圣人,我凭什么不能做圣人,小朋友这个逻辑很完美,他爹一下子给戗在哪儿,只能冷冷的哼了一声,就回屋去了,因为和他老子的这番对话,所以小王阳明就坚定了自己做圣人的这个决心,天天就琢磨着怎么做圣人,但是怎么才能做圣人呢?为天地立心,太空了,为生民立命,太远了,为往圣继绝学,暂时对他这个年龄太不靠谱了,剩下来只有怎么样?只有为万世开太平,看得见,好像摸得着的,所以小王阳明为了这个“为万世开太平”,琢磨着就这条可以做,然后把所有的兴趣一下子都转移到了什么,转移到了研习兵法,舞枪弄棒上,整日就知道排兵布阵,然后就带着一帮小朋友甚至经常逃课,然后去玩打仗的游戏,排兵布阵的,他爹看在眼里头都急坏了,这孩子是不是有多动症,好不容易买了“学区房”转到北京来,整天逃学,而且天天在家就是舞枪弄棒,后来他爹实在看不下去,有一天恼火地对他说,说我们家是书香门第,你看你老子我 状元,那是书生中的翘楚,没想到你小子不好好读圣贤书,不读儒家经典,天天舞枪弄棒,真是有辱门风,然后他爹说完了意犹未尽,还又来了一句,说你不是要做圣人吗,哪有圣人像你这幅德性,天天舞枪弄棒的,你别说,王华这番话在明代是很有道理的,明代盛世依赖文治,而且明代和宋代,我们知道宋明两个王朝是人类政治制度史中最早的具有典型的文人政治意味,所以明代的文官地位是很高的,武官地位啊,说老实话是很低的,同级的武官见到同级别的文官是要行大礼的,所以,在重文轻武的一个时代里头,文臣世家然后去习武,在当时人的眼里头,确实是有辱门风的事情,但问题他爹这么说也就算了,最后又画蛇添足地又拽到圣人上来,本来前面的话小王阳明倒无从辩驳起,结果他爹一说圣人没有舞枪弄棒的,他立刻来劲了,怎么没有,孔夫子,孔圣人不就是文武双全吗,王阳明这话还真讲得一点不错,你看孔子,教大六艺,也叫小六艺,小六艺,礼 乐 书 数 射 御,这是既教公共关系学,教礼仪,又教音乐,又教语文,数学,还教射箭和“考驾照”,那不是文武双全那是文 理 工包括艺术俱全,包括各学科都全了,所以这个例子太有力了,说得他爹又一下哑口无言,只好拿出当老爹的特权来,抢白他,又是那话,孔子什么人? 孔子几千年才出一个圣人,你能跟人家比,然后他这么一抢白,结果王阳明就激动了,结果他爹比他还激动,你要学孔子的话就好好读书,好好准备科举考试,像你爹我这样,最好考中个状元,你看你爹我状元人人都喜欢,大家都喜欢我,为什么呢?因为我读书读得好,而且考中了状元,结果他这么自夸,王阳明聪明的小王阳明也不跟他爹硬杠,听他爹在哪儿自夸,突然就问他,那请问老爹,这个状元能够传给子孙后代吗?状元既然这么“牛掰”,你那个状元既然那么好,能不能传给子孙后代,小王阳明一副虚心的样子,他爹一看,还以为他服了气,当即很自傲地说,你想得美,你看你爹我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出头来,你要想考中状元的话,你的像你爹我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努力,放下你那不务正业的那些东西,然后一心只读圣贤书才可以,结果王阳明一听,小嘴一撇,一声冷笑,说按爹这个意思,状元也就只能得一代,传不给子孙后代,是不是,也不过光耀一代而已,而建功立业,为万世开太平,却可以光耀千秋,那这么说至于考不考状元,我觉得没多大必要,能不能建功立业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说老实话,我看不起状元,这话说出来把他爹给气坏了,起得直要跳脚,所以每到这个时候,关键的时候,他爹没词了,说不过他的时候,要动用非常手段的时候,这个爷爷,疼爱孙子的爷爷王天叙就会跳出来,先是劝说,如果王华不听,他也拿出当爹的劲儿来,王华又是个大孝子,最后没办法,只好落荒而逃,所以我们现在可以看出来,在王阳明由天才成长为完人 圣人的这个过程中,其实他首先要面对的是谁,对的,就是他爹,事实上,不只是王阳明了,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我们知道,其实每一个男孩子在成长的路上,要想由男孩成长为真正的男人,第一个要翻越的其实就是父亲那座山,其实撇开王华的状元身份和王阳明后来的心学大师这种身份来看,即使是作为普通的父子,这一对父子还是真是一对非常典型的父子,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对于儿子来说,这个爹绝对算是“坑爹”的爹,对于老爹来说,这个儿子就算不是“熊孩子”的子,也是一个极其逆反的儿子,其实这对父子之间坑与被坑,教育和逆反的战斗,早在王华考中状元之前,就已经展开了。我们说过王阳明五岁不言,五岁之前都不说话,这个看来是在默默地积淀,在积累,鲁迅先生有句名言,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王阳明是选择在沉默中爆发,五岁能说话之后,一旦开口之后,立刻就爆发了,立刻表现出一个正常男孩的那种精力无比旺盛,心思无比活络,兴趣无比广泛的特点来,按道理他过目成诵,一学就会的聪明劲儿,本来是个好事,但是问题他兴趣太多,甚至有点多动症,什么都要碰一下,他爹那时候已经是秀才了,准备科举考试,希望他也能开始开蒙就学,学儒学,读儒家的经典,在应付科举的这些辞章之学上下功夫,可是问题是王阳明才读了两天书,就一头扎进了什么呢,扎进了象棋里头,据说他七八岁的时候,疯了一样迷上了下象棋,这一下他爹就很担心,因为下象棋搁在今天有孩子很喜欢下象棋,父母可能高兴得不得了,说不定还要送到辅导班里好好学一下,将来可能成为象棋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