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微尘之中,藏有大千世界,其实老北京的京味,往往也就藏在红墙黄瓦之外的,寻常胡同中,百花深处只是一句笑谈,而那些熟悉的四方桌,大条凳老对联菜码牌。
店小二洪亮的吆喝声,以及浓浓的酱香,却是足以能挑动种种怀旧情的真实载体,是的,这就是炸酱面,炸酱面是指,将面条煮熟捞入碗内,或再放入凉水中投冷,然后把肉末黄豆酱炒香,加上几种时令蔬菜菜码,拌在一起食用的面条品种,它简单却又考究,已经成为了一种,老北京饮食习俗的代名词。
有学者考证,炸酱面从历史源头上说,是京城满清文化的作品,清末大多数八旗子弟家道中落,饮食上也就难以太过讲究,但是为了维持排场,在吃面的时候要放上酱,酱还要用油炸一下,这样色泽鲜亮,更能体现出酱的香味,然后加上时令蔬菜,将芹菜木耳、黄瓜丝,白菜心豆芽,豆芽白菜心,豆芽自菜心,红心萝卜等时蔬拌入炸酱面,这样显得样式不单一,吃起来也更加别致爽口,这便是炸酱面的由来。
炸酱面在清朝以后,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现在随着人们,饮食空间的拓展,亦饭亦菜的炸酱面,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家庭快餐,同时在很多酒店中,炸酱面也被当做是一种点心类的食品。
炸酱面的精髓,一在于面 二在于酱,从制作方法来看,一定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面条的擀 切,下锅煮以及过水,二是大豆酱的炸熟,三是面的其他菜码的配制,首先我们来看,面的传统制作方法,纯正的老北京炸酱面必定是手擀面,那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其实对于制作人的要求,也算简单,首先要有力气,第二要有耐心,熟能生巧是句老话,可是真的把这两点做到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和面首先要注意比例,将水慢慢的倒入面粉中,边放水边搅和,将面粉中的三分之二和成絮状粉团后,不要轻易的加水了,这时就该用力的将面粉,用力揉搓合成团,把絮状的面粉,用力揉成光滑的面团,这个步骤是最费力的,由于用水比较少,和成团比较困难,需要耐着性子用力揉,如果面团很硬,就醒20分钟左右再揉,直到把面团揉透为止,尽管面点厨师,都是膀大腰圆的壮小伙,可他们不把自己揉出一身汗来,是揉不好的。
除了普通的白面条之外,还有一种北京人常吃,并且比较好做的面条,那就是两样面切条,两样面指的是白面和玉米面,玉米面是用30目网眼筛出来的玉米面,颗粒比较大,和面时同白面切条一样,加同比例的水,白面和玉米面的比例控制在3:2就可以了,这样带粗粮的搭配更有营养,口感也更为筋道。
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擀面了,首先在案板上铺上干面粉,用擀面杖把面团逐渐擀开,边擀边延展,每次卷擀前,都要撒铺干面粉铺匀,每次卷擀展开后,要将面皮旋转45度,或90度再次卷擀,这样才能保证面皮每个部分厚薄均匀,面皮的厚薄决定面条粗细,一般擀到厚度在0.3厘米左右,就可以切了,将擀好的面叠成z字形,放入一些干面粉或玉米粉,均匀的将面切成3-4毫米的条,为了避免粘连,切十几二十刀后,小心拎起面条头,提起来理顺放在一边,直到全部切完为止。
接下来就是煮面了,煮面之前,要将生面条用凉水冲洗,洗去表面的干粉,以避免煮面时,面汤过浓糊锅,煮面的水要比较多,这样面煮的时候,不会粘连在一起,面不要煮的太烂,点三次水就差不多了,重点是保持面条口感的爽滑筋道。面条在水中的情景,在文人眼中也是颇有美感的吧,古人形容他们,像流苏像蚕丝,像飞鸟的羽翼都很形象。
面条煮好后,可以捞出锅,直接盛到碗中,称为“热挑儿”。如果是在夏季,就要放到盛有冷水的大盆中,过一下再入碗,这样过了水的面,筋道而不硬,叫做“过水面”。暑天吃过水的炸酱面,既便利又开胃,过水面古代称为“冷淘”,可见这种吃法在民间,也有数百年的传承。面条煮熟或又过了冷水,势必要经过调味未才能入口,众所周知,炸酱面是面和酱组成的,酱也是其制作中的一绝,据饮食文化研究的著名学者赵荣光教授所著的记载《中国饮食文化史》,大豆酱在中国产生于汉代,在自汉代以后300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北方民众的酱的生产工艺,日益成熟,至北魏时出现的农学专著《齐民要术》中,给我们留下了各种酱的制作方法。
老北京炸酱面里面的酱,是选用了正规名牌厂家生产的黄酱,上好的酱所用黄豆质量好,而且还因为做酱时,里面加的是白面,而不是玉米面,否则酱凉后容易坨在一起,不好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