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东北,千里冰封,冰雕师张鑫开始了他一年中最快乐的创作时光。
张鑫:东北有大湿地、大草原、大工业,还有大冰雪,她很辽阔,也不是几个词语能形容得了,但是她更是一种东北人对于这儿的一个热情,这儿的一种情感,我要做属于东北的故事,用冰雕雪雕木雕的这种材料表现出来。
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茫茫森林,到绵延2200多公里的最北海岸线,从沃野千里的三江平原,到披上绿衣的科尔沁沙地,东北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海,绘制成一幅幅壮美的山河画卷,生命的火花,在这里的每一寸土地上竞相绽放,共同演绎着万物生长的交响。
辽宁省彰武县,位于科尔沁沙地南部,由于过度放牧和无节制的砍伐,这里的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彰武县森林覆盖率只有2.9%,土地沙化高达96%,“一碗米半碗沙,走一步退半步,五步不认爹和妈”,这首顺口溜,调侃中流露着彰武人民的无奈。
侯贵:春季种完庄家之后,,刚要出苗或者没出苗的,在这个季节起了大风的话,就容易被埋上或者被吹跑了,这个损失是每年都有,没有林,我们这个地区生存就是个危机,你不搬走你也没有好日子过。
新中国成立后,辽宁省开始了治理风沙的工程,1978年11月,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时,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一个重大决策,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也就是“三北”防护林。面对肆虐的黄沙,为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千千万万人前赴后继,投入到这场浩大的治理荒漠化工程中。
2001年,50岁的四合城镇刘家村村民侯贵,迎着风沙走进了村外一片2400亩的山坡,种下了第一棵树,一个人一把锹,侯贵开始了自己的植树造林工程,然而,植树造林,不是只靠一腔孤勇就能实现的,侯贵种树的第10个年头,一场灾难几乎让他前功尽弃。
侯贵:在2010年的时候是最危险,最危机是啥呢,因为我现有的杨树都要死,我们国营林场有这个工程师技术员都有,我找他们来谈,说这咋整啊,他说这个杨树要得了病,没有回天之力。
一场立枯病,侯贵的30万株杨树,只存活了10万多株,花甲之年的候贵,一面想办法救治杨树,一面重新种植新的树苗,14年间,他又种植了7万多棵松树,寒冬酷暑风雪无阻。
侯贵:我也怕老百姓,咱们当地的话就是撸肠子,或者就是非议咱们,我不能在没成功的时候,或者有难度的时候就溜了,完了而且空手而回,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把这事情做成了。
20多年里,侯贵几乎投入了家里的所有积蓄,他自己的家却一直拿不出钱翻修,漏风漏雨,破败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