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第09期 道德经
表演:王庆祥 张桐 王志刚
(东周 函谷关)
大家伙:尹喜大人,尹喜大人,尹喜大人。
男一:老聃先生所著的道德之意,玄妙异常。
男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男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男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男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男四: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男三:读不懂,但就是觉得好。
男二:尹喜大人,要不然您跟我们讲一讲。
尹喜:我也半懂非懂,正想向先生请教呢。
男一:那咱们进去吧。
尹喜:不能进去,先生正在写。
男一:写到哪了。
男三:是啊。
尹喜:来,你们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男学生:写完了,写完了,写完了,先生写完了。
尹喜:好。
撒贝宁:春秋时期,经历了王子朝之乱的老子,见证了周王朝的没落,他离开生活了数十年的都城洛邑,西行至函谷关,关令尹喜向老子问道,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共五千余字,这就是我们后世看到的《道德经》。
男学生:大人,共五千余字。
尹喜:太好了,大家各司其职,我去向先生请教。
大家伙:遵令。
尹喜:谢先生为世人留下道德之意五千余言。
李耳(老年):坐吧。
尹喜:先生所写五千余言,包含天地万物法则,爱民治国之道,学生读后,感觉高妙玄奥,恳请先生为我讲解。
撒贝宁:晚辈也想向先生求教,恳请先生讲解《道德经》。
李耳(老年):你是谁,何谓《道德经》。
撒贝宁:晚辈撒贝宁,是来自两千五百多年之后的一个读书人,先生所书道德之意,后世称为《道德经》,被奉为典籍。
尹喜:两千五百多年后。
撒贝宁:正是,晚辈见过先生。
李耳(老年):那我问你,两千五百多年以后是个什么样。
撒贝宁:正如先生在《道德经》里所说,甘其实,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尹喜:我没读过这几句。
李耳(老年):有,我刚写的,就在你手上。
尹喜:果然有,你怎么知道先生刚刚写的话。
李耳(老年):他说他来自两千五百多年后,应当是真的,如此说来,我这五千余言传下去了。
撒贝宁:不只是传下去了,而且是流传甚广,您的《道德经》和《诗》《书》《易》等同被奉为典籍,影响了华夏文明两千多年,而且您也被奉为中国哲学开山之祖。
尹喜:何为哲学。
撒贝宁:哲人究天地万物之本原与法则,这门学问后世称为“哲学”。
李耳(老年):如此说来,这五千余言算得上哲学。
撒贝宁:那当然。
尹喜:恳请先生教授我道德之意。
撒贝宁:晚辈也想向先生请教,何谓道。
李耳(老年):撒君安坐。
撒贝宁:谢先生。
李耳(老年):道可道,非常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它听不见也看不见,却永不休止,生生不息,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没有人知道它的名字,我勉强为它命名叫作“道”。
尹喜:学生请教,如何才能感知道的存在。
李耳(老年):道无处不在,万物由它生成,依赖它成长,我们生于道之中,从无中可以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可以观照道的端倪。
(东周 商容书房)
李耳父亲:拜见商容先生。
商容:坐。
李耳(幼年):拜见先生。
商容:坐。
李耳父亲:商容先生,我子李耳已到了该学习的年纪,可送到其他先生那里,均不肯收他。
商容:为何。
李耳父亲:这孩子总爱问一些怪问题。
商容:哦,小李耳,你都问了些什么怪问题。
李耳(幼年):我总在想,为什么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西边每天落下一个太阳,要存放多少个太阳,东边每天升起一个,还有多少个太阳等着升起来。
李耳父亲:李耳,不得无礼。
商容:他问得很有道理,继续问。
李耳(幼年):天上有川泽湖海吗。
商容:没有。
李耳(幼年):那雨水从哪里来。
商容:从云朵来。
李耳(幼年):云朵从哪里来。
商容:这个我也不知道。
李耳父亲:先生见谅。
商容:继续问。
李耳(幼年):雨落为水,水为什么流向低处。
商容:水入百川,百川归海,因为海在最低处。
李耳(幼年):海是什么。
商容:海就是最广大的水。
李耳(幼年):海是最聪明的水。
商容:为什么。
李耳(幼年):因为它知道守在最低的地方,于是长得最大。
商容:哦,来,看,你看到了什么。
李耳(幼年):水。
商容:退后一点,你看到了什么。
李耳(幼年):瓦盆。
商容:再退后一点,你看到了什么。
李耳(幼年):盛满水的瓦盆,置于案几之上。
商容:你悟到了什么。
李耳(幼年):悟到了,站得越远,看到的东西就越多,想要看清所有东西,要先往后退。
商容:哈哈哈,此子真乃天生慧根。
李耳父亲:商容先生,这么说您愿意收下他了。
商容:收,当然要收,小小年纪,竟能问出有关天道的问题,小李耳,你可真是老天赐给我最好的弟子啊。
李耳(幼年):谢先生。
商容:起来,坐到我的身边来,哈哈哈。
李耳(老年):若不是在我幼年时,得遇商容先生,或许我也不会继续对天道的追寻。
撒贝宁:在后世教育者有这样一个词,叫保护天真。
李耳(老年):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保护天真的,后来我在国学里就成了问题先生。
(东周 国学)
祁清(青年):你踩着我手了。
李耳(青年):对不住,祁清。
祁清(青年):快快快,先生来了。
先生:咱们今日讲《诗》,《大雅·文王》一篇,起。
学生们: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先生:诵得不错。
李耳(青年):先生,学生有问题。
先生:你问。
李耳(青年):先生,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按《文王》上写的,周王室得了天道,那为何诸侯多战,民生多苦呢。
先生:诸位学子,咱们今天只讲《诗》,与《大雅·文王》无关的不讲。
祁清(青年):是,我也很想知道,先生您就讲讲吧。
先生:天下多战是因为诸侯无道。
李耳(青年):学生想知道,究竟什么是让天下复归井然有序的法则。
先生:咱们今日只讲《诗》,不讲法则好不好。
李耳(青年):是,那先生请您讲讲其命维新。
先生:其命维新就是说,我周朝的天命永远更新。
李耳(青年):那怎么又乱了呢。
祁清(青年):对,因何又乱了呢。
先生:李耳,你把我脑子都问乱了,不讲了。
学生们:先生,先生,先生,先生,先生,先生,先生。
学生一:好你个李大耳朵,好好的讲学又让你毁了。
祁清(青年):怎么能怪他呢,我也想问。
学生二:还有你,祁大嘴,你俩就是问题先生。
祁清(青年):你,你才是问题先生呢。
学生三:他说得对,什么天道不天道的,重要吗。
学生们:就是,重要吗。
李耳祁清(青年):重要啊。
学生四:真是服了你们俩了。
学生们:走吧,走吧。
李耳(青年):走吧。
祁清(青年):走。
李耳(老年):在国学里,我结识了此生我最好的朋友祁清,他和我一样爱问问题。
撒贝宁:但是有提问才有答案,所有的哲人先贤都是从善于发问开始的。
李耳(老年):尹喜,我过函谷关,你将我留下,求问道德之意,你就是问了一个最大的问题。
撒贝宁:尹喜先生也是替世人求得了一个可以流传千百年的珍贵答案。
李耳(老年):你们两个人是一唱一和,颇像当年我和祁清,学成后,我和祁清一起入守藏室为吏。
男:拜,起。
太史:此地便是我周王室守藏之室,自文王,武王受命有天下,周公营造洛邑,天下典籍,就从各地逐渐汇集于此,有些典籍已经抄写存放在这里数百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