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
第11期 传习录
表演:辛柏青 王森 程枫
(明朝 嘉靖六年)
(浙江绍兴 新建伯府)
钱德洪:先生,赶快服药吧。
传旨者:新建伯王守仁接旨,新建伯王守仁接旨。
王阳明(中年):臣王守仁接旨。
传旨者: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卿识敏才高,忠诚体国,今两广多事,以卿之威望,定能为朕分忧,卿宜星夜前去,节制诸司。
撒贝宁:公元1527年,明朝嘉靖六年,王阳明五十六岁,这也是他去世的前一年,当时的王阳明积劳成疾,在老家绍兴养病,讲学,但是嘉靖皇帝连下圣旨,命他前往广西平乱,王阳明心忧家国,抱病出征,于第二年客死在回乡的路上。
传旨者:勿再迟疑推诿,以负朕望,钦此。
王阳明(中年):臣王守仁领旨。
男:王大人,快请起。
王阳明(中年):臣会尽快启程。
王畿:先生,先生。
钱德洪:先生,先生若是热了,就请先宽衣吧。
王阳明(中年):好,好。
钱德洪:先生当年勤于公事,积劳成疾,又居龙场湿热之地,种下了病根。
王畿: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神思焦虑,旧疾时常复发。
钱德洪:先生的咳喘之疾,日益加重了。
王畿:两广是瘴疠之地,潮湿闷热,对先生的病情甚为不利。
钱德洪:此行千里舟车劳顿,又要行军打仗,我只担心先生此去。
王阳明(老年):你们是担心我回不来了。
钱德洪:先生。
王畿:先生,能否给皇上再上一疏,辞去两广差事。
钱德洪:是。
王阳明(老年):朝廷数次下令催促,尽忠职守,理应前去,但这只是其一。
钱德洪:那其二呢。
撒贝宁:先生,我知道您曾经说过,视民之饥溺,犹己之饥溺,尽管我也想劝先生留在家中,以身体为重,但为了思恩,田州百姓的福祉,想必先生仍会执意前行。
钱德洪:你是何人。
撒贝宁:晚辈撒贝宁,是来自四百多年之后的读书人。
钱德洪:四百多年。
撒贝宁:正是。
王阳明(老年):你竟然知道我去年书信中说的话,那些话德洪都不一定知晓。
撒贝宁:先生多年来讲学,论学的学问思想,被集合成三卷《传习录》,在我们后世,被奉为典籍,刚才您的那两句话被收在《传习录》中卷里,我是读了《传习录》之后,特来向先生请教。
王阳明(老年):《传习录》只有两卷,何来三卷。
撒贝宁:四百多年之后,后世通行的《传习录》版本有八万多字,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和中卷是您的学生,徐爱,薛侃,南大吉等人编纂,而下卷,则是由这位钱德洪先生,整理,校勘,使其流传于天下。
钱德洪:我。
王阳明(老年):有心了。
钱德洪:先生,近些年您讲课的内容,我都详细记录了。
王阳明(老年):你再说说,还读到了什么。
撒贝宁: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先生,您“知行合一”的思想在后世可是备受推崇。
王阳明(老年):如若世人皆能知行合一,我将会感到极大的欣慰,德洪,汝中。
钱德洪:先生。
王阳明(老年):你们可去告知我家人,不日即将启程,替我收拾行装。
王畿钱德洪:是,先生。
王阳明(老年):你来寻我,所为何事。
撒贝宁:晚辈是想来向先生请教,您是如何悟得知行合一的大道。
王阳明(老年):说来话长,我年少时,就因家学渊源,生出学圣贤之心。
(明朝 成化年间)
王守仁(童年):父亲。
王华:嗯。
王守仁(童年):他们告诉我,父亲是状元,状元是天底下读书最厉害的人。
王华:守仁,不能这么说,还有比状元更厉害的人,那就是圣贤,孔子,孟子,朱子,他们都没有当过状元却都成了圣贤。
王守仁(童年):什么是圣贤。
王华:圣贤就是能够领悟天道的人,是按照天道行事,能够为百姓谋福的人,就像《论语》中所说,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王守仁(童年):那我要学圣贤,为天下的人谋福。
王华:守仁,你要做圣贤。
撒贝宁:孔夫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您更早,您十二岁就立志学圣贤了。
王阳明(老年):我那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过立志要早,志向要高,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撒贝宁:后来您随父亲去了京师。
王阳明(老年):我在学堂念书兴致极高,学到一些道理,便想着去检验。
撒贝宁:那应该算是最早的知行合一了吧。
王阳明(老年):对,为了推究事物的道理,我曾经七日七夜不吃不喝,去格竹子。
(京师)
王守仁:钱友同,钱友同你怎么了,你快醒醒。
钱友同:守仁,我现在看什么都是绿的,我看你的脸也是绿的。
王守仁:啊,钱友同,你没事吧。
钱友同:我就是晕,你为甚非得让我陪着你盯着竹子看。
王守仁:这不是看,是格竹子,朱夫子说,一草一木皆有至理。
钱友同:朱夫子的一句话,咱俩就得盯着看三日。
王守仁:三日恐怕不够,我还没格出道理来。
钱友同:啊,那你自己格吧,我格不了了。
王守仁:你可以的,专注些。
钱友同:我头晕,你让我躺会儿。
撒贝宁:这位小钱同学看了三天就躺平了。
王阳明(老年):我也是看到第七日就劳思致疾。
撒贝宁:十几岁的孩子能够盯着竹子看七天,我可没有您这样的定力,但我好奇,格竹七日,您格出什么道理了。
王阳明(老年):当初什么也没悟到,但学到一些道理,便想着去检验,总是没错。
撒贝宁:您学习圣贤,力求文武双全,我知道后来您还修习兵法,游历边关。
王阳明(老年):对,我还梦到了汉朝伏波将军马援。
王守仁: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谁在念我的话。
王守仁:我叫王守仁,您是谁。
马援:大汉伏波将军马援。
王守仁:将军辅佐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是汉朝的大功臣,晚生要学您,做有益家国的男儿。
马援:所以你在游历居庸三关。
王守仁:是。
马援:你还在向边民学习骑射。
王守仁:对,不见塞上边关,无以养男儿血性,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孟子:这是我说的话,有志之士,纵使葬身野外,也不改其志向,真正的勇士,纵使在战斗中身首异处也在所不惜。
王守仁:这是孟夫子的话。
孟子:对,我就是孟轲。
王守仁:我想必是在做梦,这个梦我喜欢,孟夫子,马将军,你们二位都是我心中的圣贤。
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王守仁:我不怕苦其心志,也不怕马革裹尸。
马援:好一个不怕马革裹尸。
孟子:好一个不怕苦其心志,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坚守自己的志向,不为外物所扰,才能真正有所成就。
王守仁:谢两位先生教诲。
撒贝宁:我小的时候也梦到过自己敬仰的人,但不像您这个梦,您这一次两位圣贤入梦,阵容也太豪华了。
王阳明(老年):年轻人要敢做梦,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撒贝宁:后来您求取功名,二十一岁中举人,二十八岁中进士,踏上了仕途,但是我们也知道,三十五岁那一年,您挨了一顿毒打,差点丢了性命。
王阳明(老年):那年武宗初政,宦官专权,刘瑾等奸臣把持朝政,忠良之臣惨遭戕害。
撒贝宁:那一段动荡的历史,后世称为“八虎之乱”。
男子:有言官,戴铣,蒋钦,薄彦徽等诋毁圣德,污蔑近臣,兵部主事王守仁等,上疏为奸臣求情,深负朕望,着廷杖三十,下镇抚司拷讯。
刘瑾:王守仁,我劝你别嘴硬,三十廷杖是能打死人的。
王守仁:刘瑾,身为宦官,把持朝政,残害忠良,走的不是正途,早晚要败。
刘瑾:圣上说了,及时悔悟者,可以宽宥,王守仁,求个饶听听。
王守仁: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