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贝宁:中华乃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中华礼仪,天地人无所不包,经由礼治逐步走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孔子就曾经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和对高尚道德的渴望寄予在一个“礼”字当中。孔子向学生传礼,经由孔门后学著述、传承,形成《礼记》。
千年以来,《礼记》指导中国人做一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与自然和谐共存,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成书于汉代,但是却起源于更为久远的夏商周之礼。
(西周时期)
周成王:叔父,您平三监之乱,营造成周洛邑,天下已然安定,为何还要治礼作乐?
周公:在臣看来,天下未集,人心未定,应当考察上古至夏商礼乐,结合我周人习惯,制定我朝礼乐制度,推行德治,以求人心归服,天下安定。
撒贝宁:周公治礼作乐,奠定了中华德治的基础。
(春秋时期)
弟子:夫子,如何才能使天下复归于礼呢?
孔子:唯有习礼,方能尊礼。人人尊礼,各守其本,天下乃能安定,黎民乃能富足。
弟子:弟子会将夫子之言详细记录,加以研习。
撒贝宁:孔子删述六经,所传之《礼》,被后世尊称为《礼经》。
(西汉时期)
戴德:弟子戴德。
戴圣:弟子戴圣。
戴德、戴圣:请后仓夫子教礼。
后仓:孔夫子传《礼经》,孔门先贤“附经而作”之“记”,而秦始皇焚天下典籍,不得传,为高堂生能讲,后历代先生相传至我,你等就学于我,当光大先贤之礼,传礼于天下。
戴德、戴圣:谨遵夫子教诲。
撒贝宁:孔门后学附《礼经》而作之“记”,戴德从中选85篇为《大戴礼记》,戴圣选49篇为《小戴礼记》。
(东汉末年)
郑玄:我将为《周礼》《礼经》《礼记》“三礼”作注,其中《礼记》当选《小戴礼记》。
弟子:夫子为何为《礼记》作注?
郑玄:《礼记》实为《周礼》《礼经》纽带津梁,为之作注,当相互参照,方可使先圣元意融会贯通,合而为一。
弟子:弟子明白。
撒贝宁:《礼经》传至晋朝被称为《仪礼》,后世将《周礼》《仪礼》《礼记》合称为“三礼”。三礼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礼记》因为郑玄所作《礼记注》大行于世,后来更是位居“三礼”之首。
礼,时为大。中华礼仪,应时而生,因世而易,数千年来传承不息。从周公治礼作乐到孔子传《礼》,再到郑玄注“礼”,尊礼安人的核心思想从未改变,以礼敬人的行事方法,与时俱进传承先贤留给我们的礼仪文化,传播新时代中华礼仪美德。今天,在《典籍里的中国》,让我们一起识读《礼记》,追溯中华礼仪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