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7世纪以来,欧洲的科学界普遍认为,是人种的不同导致了文化的差异,这种观点源于瑞典自然科学家卡尔·冯·林奈的生物学著作《自然系统》,该书根据皮肤颜色,头发形状,性格优缺点,甚至社会活习惯,将人类分为欧洲白种,非洲黑种,亚洲黄种,大洋洲棕种四大人种。
2001年,由中美英法德日6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的国际人类基因组,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这个被誉为“登月计划”的生命科学研究项目发现,在人类八万个基因中,决定肤色和外表的基因是极少量的,而地球人99.99%的基因密码是相同的,甚至来自不同人种的人,可以比来自同一人种的人在基因上更为相似,由此科学家们发现,所谓“种族”其实只是个文化概念,而非生物学概念,那么东西方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究竟是从何而来,又延续至今的呢?
第二集:精神底色
公元前479年,在世界的东方,一颗光耀后世的文明之星陨落了,他就是创立了儒家学说,被中国人世代尊为“文圣”的孔子,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华人修建的孔庙成千上万。
杨朝明:全球伦理两个最基本的伦理规则,其实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两点,第一个就是仁道,就是孔子的“仁”,第二个就是在人文规则历史中,孔子所设立的第一个黄金法则,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曾广收门徒,据传有弟子三千,孔子生前没有著述,但他的言行被这些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记录下来,整理编纂而成《论语》,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比较忠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集孔子思想之大成的著作。
陈洪:《论语》这个书的价值,我想最主要的就是说,它把儒学的最根本的东西,比较集中而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孔祥林:在政治方面他就要施行仁政德治,在修身方面的话,就提倡传统的伦理道德,在这当中呢他是重视国家,重视家庭,重视集体。
方光华:这个《论语》的话我觉得它是最核心的,它主要是看到了人性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基础,这个文化就是根据人性来展开它的丰富多彩。
郭齐勇:它是世世代代的读书做官的人啊,乃至于下层老百姓啊,一个基本做人做事的一个道道,一个底线,一个道道,也有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