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上这位站岗的青年保安是这本书的作者甘相伟,一个来自湖北省广水县的山村青年,2007年甘相伟放弃了在广东一份待遇相对优厚的工作,应聘北京大学做了一名保安,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在这里能够读书。2008年通过成人高考,甘相伟正式成为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从此,北京大学里有了一位身份特殊的学生,站在岗亭里他是北大保安,走进课堂他是北大学生。在即将毕业之际,甘相伟出版了自己的这本自传《站着上北大》,北大校长亲自为其作序,甘相伟也因此荣获“中国教育年度十大影响人物”。
第四集 书写人生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名联数百年来一直叩动着中国读书人内心,它由明代著名思想家顾宪成所作,悬挂于江苏无锡东林书院的依庸堂内。在学而优则仕的年代,聚集于书院的莘莘学子们,于风雨声中潜心攻读,虽身处江湖之远,却心系庙堂之高,只待有朝一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王双怀:孔子说“学而优则仕”,后面在隋唐之后呢,中国历朝历代一直在实行的是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它是选官用人的重要途径。
翁同龢故居位于江苏常熟的翁家巷内,虽置身于寻常巷陌,但至今仍被常熟人视为当地的文脉宝地。清咸丰六年,翁同龢蟾宫折桂,殿试夺魁,七年之后翁同龢的侄子翁曾源再次高中,成为常熟历史上的第八位状元。天下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桂冠,在短短七年之内两次落入同一个家族,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翁家如此好运连连?悬挂于翁家彩衣堂内的这副翁同龢手书的对联或许能够给出答案,“绵世泽莫如为善,振家声还是读书”。
王双怀:中国古代教育是两个系列,一个是官学系列,一个是私学系列,私学系列的中间一个很大的组成部分,就是家族的家庭教育,大家族的家庭教育做得非常好,他们往往有家教有家风有家传。
正是得益于这种重视读书的家学,翁氏家族才成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书香门第,翁同龢的父亲翁心存,早年曾任上书房的总师傅,教授咸丰帝奕詝,恭亲王奕忻等,晚年入值弘德殿,被两宫太后亲选为同治帝的老师,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成为翁家的第二位帝师,授业同治帝,同治病逝后,他又授业光绪帝长达二十多年,因为与光绪皇帝有着不同寻常的师生关系,翁同龢在晚清的内政外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他不仅亲自草拟了戊戌变法的纲领性文件《明定国是诏》,还直接参与了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的决策,被康有为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叔侄状元父子帝师,翁家三代人,达到了中国古代读书和致仕的巅峰,成就了读书改变家族命运,继而影响国家命运的人生传奇。
北京孔庙大成门外的这198座石碑,镌刻着自公元1315年至公元1904年,元明清三朝考取进士的51624人的姓名、籍贯以及名次。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了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为可以进授爵位的人,也就是说得中进士,是成为中高级官员的基本条件。我们所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就是对进士前三名的特定称呼,从隋大业三年即公元607年开始,数以百万计的贫寒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冲破了门第荫庇的藩篱,去攀登曾经遥不可及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