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典籍里的中国】第02期《天工开物》剧本台词文字稿
来源: | 作者:台词君 | 发布时间: 2024-11-05 | 39 次浏览 | 分享到:

《天工开物》

——典籍里的中国

(第二期)

表演:撒贝宁 李光洁 李晓川 修庆

(清朝 康熙元年)

(江西 奉新)

小男孩:宋二牛,宋先生刚一走你就抢我的书,快还我。

宋二牛:我就不还,这个也是我的。

小女孩:宋二牛,你还我兽糖。

宋二牛:就不还,来追我呀。

撒贝宁:这胖墩儿。

小女孩:你把我兽糖给弄坏了。

撒贝宁:没事没事,不生气啊,叔叔这有糖,要吗,来。

孩子们:我也要。

撒贝宁:别抢别抢,这还有,这还有,来来来,给你们给你们。

小女孩:你穿得好奇怪呀。

撒贝宁:我吗,叔叔就是个怪人。

宋应星:孩子们。

孩子们:宋先生回来了,宋先生回来了。

宋应星:来看看,我刚从田里抓的稻花鱼,看这鱼肥不肥。

孩子们:肥。

宋应星:这鱼肥是因为稻花多,稻花多呢就说明稻子长得好,懂吗。

宋二牛:懂啦。

孩子们:不懂。

宋应星:今天给你们留的课都背了吗。

孩子们:背了。

宋应星:好,快去坐好,背。

宋二牛:天覆地载,物数号万,大家一起背。

孩子们:天覆地载,物数号万。

撒贝宁:这是宋应星先生所著《天工开物》的序言,宋应星先生晚年回到家乡,耕读持家,把书里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传授给乡邻,教文化,传技术,一举两得,宋先生,打扰了。

宋应星:您是。

撒贝宁:我是撒贝宁,是从三百多年后到这的一个后生晚辈。

宋二牛:三百多年后。

宋应星:三百多年后。

撒贝宁:正是。

宋应星:行,我且信你,我有一事想问问你,你说这三百年之后,《天工开物》还有人读吗。

撒贝宁:宋先生,您看这个,这就是三百多年后,人们读您的《天工开物》的方式。

宋应星:这是。

撒贝宁:电子书。

宋应星:电子书。

孩子们:电子书。

宋应星:孩子们,来来来,看看,什么叫电子书,这是我画的画。

撒贝宁:好看吧。

孩子们:好看。

宋应星:就是这字小了些。

撒贝宁:这没问题,给您放大。

宋应星:还能放大,神奇啊,您请坐。

宋二牛小男孩:先生,请。

撒贝宁:先生,您请坐。

宋应星:坐坐坐,坐,你这一版是《天工开物》刊刻的第一版。

撒贝宁:对,这就是涂绍煃先生刊刻的初版,直接扫描过来的。

宋应星:扫描。

撒贝宁:三百年后的科技。

宋应星:科技。

撒贝宁:科技就是科学和技术,比如说您书里这些生产知识,劳动方法,都属于科学和技术,在我们后世人眼里,您是一位科学家。

孩子们:科学家。

撒贝宁: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科学家。

宋应星:不敢当不敢当,您收好,来吧,孩子们,咱们讲书,坐好了,咱们现在讲《乃粒》,赶紧坐好,谁来给我讲讲,为什么要种粮食。

小男孩一:生人不能久生。

小男孩小男孩一: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宋应星:解释一下。

小男孩一:因为人要吃五谷才能活着,五谷不能自己生长,需要人种植,我们想要吃饱饭,爹娘就得勤苦耕种,所以才这么辛苦。

宋应星:这下你们知道种粮食是不是很辛苦啊。

孩子们:是。

撒贝宁:辛苦,所以都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宋应星:你说的这个是李绅的《悯农》,这样,明天咱们就教《悯农》,今天的书就读到这里。

孩子们:谢先生。

宋应星:谢先生。

宋应星:回家吧。

撒贝宁:再见啦。先生。

宋应星:嗯。

撒贝宁:您可是奉新名儒,但是今日一见,感觉您就是一位田间老人,我来我来。

宋应星:坐。

撒贝宁:谢谢。

宋应星:田间老人不好吗。

撒贝宁:特别好,特别亲切。

宋应星:年少的时候也想学神农氏,喜欢田间技艺,坊市营生。

撒贝宁:但我也知道,您熟读诸子百家呀。

宋应星:那都是年少时候的事了,我还是特别想知道,三百多年之后,真的有人在看我的书吗。

撒贝宁:当然有,我们后世几乎人人知晓,宋先生的这本《天工开物》,这是后世公认的图文并茂的重要的科学技术典籍。

宋应星:《天工开物》留传后世,可以告慰两位兄长在天之灵了。

撒贝宁:先生说的应该是宋应昇先生和涂绍煃先生吧。

宋应星:正是两位兄长,这本书是我们三个人共同的愿望,共同的梦想。

撒贝宁: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梦想。

宋应星: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学有所成,造福天下,那一年。

门吏一:报喜报喜,请宋府接喜书。

男乡邻:这位便是宋老太爷。

门吏二:宋老太爷,我是学府的门吏,这是本科乡试的喜书。

门吏一:宋府公子宋应星高中乡试第三名。

宋应昇:恭喜啊。

宋应星:(青年)娘。

门吏一:宋府公子宋应昇高中乡试第六名。

宋应星:(青年)恭喜兄长。

宋应星娘:好好好。

乡亲们:宋府一家出两个举人,堪称“奉新二宋”,恭喜宋老太爷。

宋应星父亲:谢过乡亲们,谢过诸位高邻尊亲。

宋应星:(青年)兄长,我居然也考中了。

宋应昇:那是因为你天资聪慧,过目不忘,我每日苦读,你每日不是跑到铁匠铺子,就是跑到染布坊,学习各种技艺,居然还考到我之前。

宋应星:(青年)所以呀,要感谢兄长,你每日苦读,念那么多遍,我听都听会了。

宋应星父亲:哎哎哎,你们过来,赶紧谢过乡亲们。

宋应星宋应昇:(青年)谢乡亲们。

乡亲们:恭喜恭喜。

宋应星父亲:拿着喜报到祠堂,咱们祭祖去,走。

宋应星:(青年)走。

宋应昇:走。

宋应星宋应昇:(青年)祭祖去。

乡亲们:恭喜恭喜。

撒贝宁:同年秋天,宋氏兄弟和高中乡试第四名的好友涂绍煃一起进京赶考,年轻的宋应星一路舟车,踌躇满志。

宋应星:(青年)哎呀,这码头的货运原来如此繁忙。

宋应昇:京杭大运河果然名不虚传。

涂绍煃:这就是人行天下,物通天下。

男工一:三位客官,请快些。

男工二:客官快行。

宋应星:(青年)小哥,你们卸的是什么货物。

男工一:瓷器。

男工二:稻米。

宋应星:(青年)船老大。

船老大:哎。

宋应星:(青年)他们运的是什么。

船老大:这些是棉布和丝绸,三位举人老爷,这边吃盏茶吧。

涂绍煃:多谢。

宋应星:(青年)二位兄长,请。

涂绍煃:好,来。

船老大:兄弟们,先放饭,吃饭。

宋应星:凡京师为军民集区,万国水运以供储,漕舫所由兴也。

撒贝宁:您刚才这一句应该是出自于《舟车》,意思是京城是军民聚集之地,所有的物资都从各地由水运运到这儿,以供使用,漕运就是因这个而兴起的。

宋应星:(青年)与我们同行北上的货物,有南方的稻米,还有江西的茶叶和瓷器。

宋应昇:还有松江的棉布和江浙的丝绸。

西洋商人:把我买的瓷器给我搬到马车上去。

船老大:好。

涂绍煃:长庚兄,你看,还有西洋的商人。

宋应星:(青年)还真是西洋商人。

宋应昇:哎哎哎,我还是第一次见西洋人。

宋应星:(青年)我也是。

涂绍煃:不梳头啊。

撒贝宁:若夫中华思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宋应星:你念的是我《陶埏》里的句子。

撒贝宁:这句话意思就是中华驰名四方的瓷器,都是景德镇生产的。

宋应星:瓷器早已销往西洋,东洋各国。

撒贝宁:“匠从八方来 器成天下走”,所以后来在英文当中,“瓷器”和“中国”是同一个词,都叫China

宋应星:China

撒贝宁:对。

宋应星:(青年)二位兄长,你们看,这船大有不同。

宋应昇:漕船大致相仿,我们这艘有何不同啊。

宋应星:(青年)这艘船上运送的不仅是瓷器,还有万历四十四年的状元,榜眼,探花。

涂绍煃:长庚兄,我最佩服你这一点,乐观,我只敢想运送了三位进士。

宋应昇:咱们此去京城,无论考中考不中,我们兄弟三人的情分,那是永世不变的。

船老大:三位进士大人,货物装卸完了咱们就走,我买了些酒菜,一会儿在船上咱们边赶路,边吃酒过年,也祝三位京城高中。

宋应星:(青年)多谢,两位兄长,咱们上船,请。

船老大:客官们,上船喽。

宋应星:赶考之路,历时五月,行程万里,一路皆是实用之技艺,实用之学问。

撒贝宁:先生那个时候就已经看到,实用之学是可以为民所用,益于天下的。

宋应星:从那个时候,我就萌生了写书的念头,也得到了二位兄长的极大支持。

撒贝宁:都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先生有两位知己,实在难得啊。

宋应星:是啊,我们三人是同科举人,满心盼着能成为同科进士。

考生一:你作弊。

沈同和:胡说八道。


更多内容